運河•今日
         

領略運河文化 品嘗淮揚美食 揚州冶春入駐大運河博物館

發佈時間: 2022-06-21 17:08:37 | 來源: 揚州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冶春。王卉攝

淮揚美食。

揚州網訊 (通訊員曹陽揚子江記者王卉)“逛博物館,品文化,嘗美食!”近日,打開各大社交軟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再次成了廣大市民和美食博主熱議的焦點,揚子江集團旗下冶春品牌運營的食芳餐廳和飲翠茶社入駐該館。領略千年運河文化的同時,又可品嘗經典淮揚美食,如今的大運河博物館,有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食芳餐廳,總面積約660平方米,可供近200人同時用餐,主打大運河沿線美食和冶春紅樓非遺美食。“‘食芳’二字,取自蘇軾《和蔣夔寄茶》一詩,我們引用了其中的‘百事常隨緣,飲食窮芳鮮’,旨在以美食為載體,展現運河沿線生活百態。”冶春餐飲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陳軍説。

為全方位傳播運河飲食文化,食芳餐廳在實際運營中,將根據四季變化,結合不同的當季食材,推出各有特色的四季功能表。目前,該餐廳不僅提供清炒蝦仁、熱熗虎尾等運河美食,還有寶玉鎖片、太君眉酥等紅樓美味,以及千層油糕、寶應藕夾、揚州炒飯等淮揚特色美點。

食芳餐廳隔壁,就是飲翠茶社,總面積約為300平方米,以地方名茶、茶藝茶道為特色,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生活。“飲翠茶社設置舞臺表演區、養生茶道區和自助煮茶區,在品茶論道之餘,還能欣賞揚州評話、古琴、古箏等表演,讓市民和遊客們全方位感受揚州‘慢生活’、體驗揚州非遺文化。”陳軍介紹,未來,飲翠茶社將定期舉辦類型多樣的茶文化體驗活動,由揚派茶藝非遺傳承人王曉玲講解、示範,並通過網路社交平臺直播互動,讓更多人了解茶藝文化。

揚子江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冶春,意為陶冶春色,不僅是古城揚州的百年老店,更是飄散著淮揚名點風味、凝聚著本土文化內涵的美食IP品牌。“冶春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同為揚州城市名片,未來,我們將持續開展沉浸式互動交流,讓市民和遊客們近距離了解、感受揚州文化,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持續擦亮揚州‘世界美食之都’和‘世界運河之都’城市名片。”


推薦閱讀
大運河京冀段即將通航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共設甘棠閘、榆林莊閘、楊洼閘三座船閘,楊洼閘是運河進出京通航的門戶船閘。伴隨著北運河楊洼船閘建成,京杭大運河京冀段即將實現旅遊通航。自此,京杭大運河北京段實現全線旅遊通航,市民可乘坐遊船在40公里河道上“一遊到底”。
領略運河文化 品嘗淮揚美食 揚州冶春入駐大運河博物館 ”近日,打開各大社交軟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再次成了廣大市民和美食博主熱議的焦點,揚子江集團旗下冶春品牌運營的食芳餐廳和飲翠茶社入駐該館。食芳餐廳隔壁,就是飲翠茶社,總面積約為300平方米,以地方名茶、茶藝茶道為特色,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生活。“冶春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同為揚州城市名片,未來,我們將持續開展沉浸式互動交流,讓市民和遊客們近距離了解、感受揚州文化,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持續擦亮揚州‘世界美食之都’和‘世界運河之都’城市名片。
透視近代大運河的窗口 此外,對一些大型叢書中曾收錄過部分內容的運河文獻,如《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共有29期、《江北運河工程局彙刊》共有3期,孫燕京、張研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續編》以及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整合·續編》並未收齊,《叢編》則進行了全文影印。學術層面的運河史研究雖然晚于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但到民國初年已經展開。早在清代雍正年間,時人已展開對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傅澤洪主編、鄭元慶纂輯《行水金鑒》中就收錄有“運河水”的史料。
滿滿亞運元素吸睛無數,運河水上巴士“上新”了 市民和遊客目前可以從運河天地或者信義坊碼頭乘船前往拱宸橋,在拱宸橋附近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遊玩,也可以帶孩子走一走運河邊的博物館群,還能到拱宸橋東的運河上街遊玩。”水上巴士還是亞運特許零售商和亞運吉祥物打卡點,遊客在船上可以直接購買喜歡的亞運紀念品,船舶運營過程中還會途經亞運會吉祥物“宸宸”的原型——拱宸橋,兩岸的遊客也可以拍下這些亞運特色船與拱宸橋的合影。兩艘船今年三月底進廠,改造了兩個多月,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為了更好發揮運河遊船的文化特色優勢,我們緊扣‘中國新時代、杭州新亞運’的目標定位,精心改造升級了兩艘水上巴士。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