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透視近代大運河的窗口

發佈時間: 2022-06-21 17:08:00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近代大運河研究是運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綿延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與古代大運河輝煌燦爛的歷史相比,近代大運河在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交通往來等方面的影響式微。伴隨著清末漕糧改為折色,漕運廢止,以及鐵路、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興起,大運河在近代不再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治理成效不佳與淤廢速度加劇成為其面臨的兩大困境。無論在史料的蒐集、整理方面,還是在研究的深度、廣度方面,近代大運河研究均較為薄弱,難以全面、系統、深入地反映出近代大運河的歷史面貌。

《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下文簡稱《叢編》)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該叢書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夏錦文和南京圖書館黨委書記韓顯紅共同主編,葉揚兵和全勤擔任執行主編,共計50冊,收錄近代大運河文獻36種、26600余頁,基本囊括了近代大運河稀見中文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可謂詳備宏富、洋洋大觀。總體而言,《叢編》主要有以下價值。

近代大運河文獻的首次大規模蒐集、整理。早在清代雍正年間,時人已展開對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傅澤洪主編、鄭元慶纂輯《行水金鑒》中就收錄有“運河水”的史料。道光年間,黎世序等編修《續行水金鑒》,其中也包括運河史料。兩書分別對先秦至康熙末、康熙末至嘉慶的運河史料進行了彙編,是了解、研究古代運河的重要資料集。而較早對近代大運河史料展開輯錄的是1936年武同舉、趙世暹開始編輯的《再續行水金鑒》,其中運河有5卷,收錄嘉慶末至宣統年間報刊、實錄、水利專書等文獻中的運河史料。1944年,武同舉編纂《江蘇水利全書》,書中第三編“江北運河”與第四編“江南運河”也收錄了1936年以前江蘇地區運河的許多史料。

1949年以來,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較之此前有所推進。1962年,朱偰《中國運河史料選輯》出版,該書依託治河人員的著作、正史、地方誌、私人記載等,按時間順序對清末以前運河史料進行編排。1997年,張紀成主編的《京杭運河(江蘇)史料選編》發行,此書匯集先秦至1949年以前運河文獻近300種,選錄相關條目3190余條。進入21世紀後,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日益受到學界重視,相關成果逐漸增多。2014年,王雲、李泉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整合》出版,該書是大運河歷史文獻的首次大規模整理,蒐集元、明、清時期關於大運河的專門著作130余種,涉及近代大運河的文獻10余種。同年,中國水利史典編委會編《中國水利史典(運河卷一)》發行,收錄明、清時期運河文獻6種。2015年,《中國水利史典(運河卷二)》出版,匯集了明、清、民國時期運河文獻7種,其中3種為近代大運河文獻。2019年,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整合·續編》出版,該書繼續蒐集了元至民國時期關於大運河的專門著作36種以及相關地方誌173種。同年,鄒逸麟擔任總主編的《中國運河志》發行,其中李泉主編的《中國運河志·文獻》包含了一些運河史料。不過,在內容方面,上述運河史料集側重於古代,對近代運河史料的收錄相對較少。

《叢編》堪稱近代大運河文獻的首次大規模蒐集、整理,在此基礎上,專題式的近代大運河史料蒐集、整理工作有望繼續推進。據了解,2018年4月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院成立以後,便計劃全面蒐集、整理近代大運河史料,除《叢編》外,還將推出《近代大運河史料彙編》與《近代大運河史料譯編》,前者分時段、分類別收錄廣泛而分散的運河史料,後者編排英文、日文等外文運河史料。作為近代大運河史料整合的第一編,《叢編》把獨立存在且史料集中的涉及近代大運河的圖書和期刊(含期刊專號)匯集起來,分冊影印出版,在思考收錄文獻範圍時,編者未就運河談運河,而是試圖全景式地展現近代大運河的變遷,將所收文獻分為水利類、運河類、導淮類。

近代大運河研究的基本史料與重要基石。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1928年,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指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其道出了史料對於史學研究的重要影響。

《叢編》中首次完整影印出版的文獻約佔篇幅的9/10,具有再造古籍之功。從內容上來看,前述大型叢書雖然收錄文獻種類頗多,但不少文獻僅寥寥數頁或數十頁,且各叢書彼此收錄重復者甚多,尤其遺憾的是一些重要的近代大運河文獻未影印出版或未完整影印出版。如《江淮水利公司測量辦法匯要》《河務季報》《順直水利委員會會議記錄》《江蘇水利協會雜誌》《運工專刊》《江北運河工程局年刊》等僅在少數圖書館才有完整藏本,之前從未影印出版過。此外,對一些大型叢書中曾收錄過部分內容的運河文獻,如《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共有29期、《江北運河工程局彙刊》共有3期,孫燕京、張研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續編》以及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整合·續編》並未收齊,《叢編》則進行了全文影印。從體量上來看,《叢編》收錄文獻數量雖然不多,但50巨冊、26600余頁的體量並不算少,收錄文獻在1000頁以上者就有5種,《江蘇水利協會雜誌》《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更多達4000余頁,完整影印出版如此重要的近代大運河文獻實屬難得。從技術上來看,《叢編》以南京圖書館的底本為基礎,廣泛蒐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蘇州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圖書館珍藏的底本,利用現代影印技術進行掃描,之後更進行了大量的校對工作,最大程度上確保了文獻的完整性、準確性。

《叢編》有利於推動近代大運河研究向縱深發展。學術層面的運河史研究雖然晚于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但到民國初年已經展開。縱觀百餘年來的運河史研究,斷代運河史研究集中在春秋、隋、唐、宋、元、明以及清前期等階段,尤以明、清前期的運河研究成果豐碩,而近代運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較少,並不突出。究其原因,與近代運河史料收藏分散、未經整理、難以獲取不無關係。《叢編》收錄有水系河道示意圖、工程設計圖表、工作報告、勘測報告、統計報告、治理規劃、工程紀實、職員錄、經費收支、規則章程、往來文牘、會議記錄、運河照片、刊物等多種內容的文獻,可為展現大運河在近代的變遷及其與近代社會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打下堅實的史料基礎。如內務部全國河務研究會發行的《河務季報》對民國時期大運河的自然環境因素多有描述,可窺近代大運河各段河道、水流量、泥沙含量、淤廢等狀況之一二;江北運河工程善後委員會駐揚辦事處編輯的《運工專刊》分為特載、勘估、堵口、復堤、驗收、材料、經費、補錄等八個部分,另附圖、工程表、工情災情攝影,是反映民國揚州運河治理事宜的絕佳窗口。可以説,《叢編》是大運河在近代曲折發展歷程的真實反映。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個重要歷史依據。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叢編》有助於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發揮大運河歷史文獻古為今用的功能,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歷史依據。

《叢編》可為梳理、挖掘、正確評價大運河文化遺産提供文獻支撐,實現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大運河文化遺産分為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産與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前者主要包括工程設施、交通工具、景觀、聚落,後者主要包括農業文化遺産、思想制度、工程技術、故事傳説、民謠、民俗、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叢編》收錄的一些文獻能為闡釋大運河文化遺産提供文化資源。如《山東南運湖河水利報告錄要》保存有不少高清的河道照片、水利工程照片;《運工專刊》載有數幅黑白的水利工程照片、合龍照片,是展現近代大運河工程設施類文化遺産的生動圖像;《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較為完整地記錄了1920年至1935年江北運河管理機關的組織結構、規則章程,是梳理近代大運河思想制度類文化遺産的可靠文本。

《叢編》可為構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佈局和規劃分區提供參考。大運河文化帶分為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以江蘇為例,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徐州、宿遷、淮安、揚州、泰州、南通、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11個設區市範圍內的45個縣(市、區)為核心區,11個設區市的其餘區域為拓展區,鹽城和連雲港為輻射區。這樣的空間佈局,無疑是在深入分析歷史時期大運河江蘇段演變歷程的基礎上做出的合理劃分。《叢編》的出版,可為進一步細化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內部的功能分區、協作互助提供歷史借鑒,推動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如《叢編》載有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圍繞運河治理展開交涉、磋商的文獻,能為今天沿運8省、25個城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功能定位、協同共建、統籌發展提供一些有益啟示。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本文係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運河歷史文脈梳理與國家形象建構研究”〈21JZD041〉階段性成果)


推薦閱讀
領略運河文化 品嘗淮揚美食 揚州冶春入駐大運河博物館 ”近日,打開各大社交軟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再次成了廣大市民和美食博主熱議的焦點,揚子江集團旗下冶春品牌運營的食芳餐廳和飲翠茶社入駐該館。食芳餐廳隔壁,就是飲翠茶社,總面積約為300平方米,以地方名茶、茶藝茶道為特色,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生活。“冶春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同為揚州城市名片,未來,我們將持續開展沉浸式互動交流,讓市民和遊客們近距離了解、感受揚州文化,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持續擦亮揚州‘世界美食之都’和‘世界運河之都’城市名片。
透視近代大運河的窗口 此外,對一些大型叢書中曾收錄過部分內容的運河文獻,如《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共有29期、《江北運河工程局彙刊》共有3期,孫燕京、張研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續編》以及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整合·續編》並未收齊,《叢編》則進行了全文影印。學術層面的運河史研究雖然晚于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但到民國初年已經展開。早在清代雍正年間,時人已展開對運河史料的蒐集、整理,傅澤洪主編、鄭元慶纂輯《行水金鑒》中就收錄有“運河水”的史料。
滿滿亞運元素吸睛無數,運河水上巴士“上新”了 市民和遊客目前可以從運河天地或者信義坊碼頭乘船前往拱宸橋,在拱宸橋附近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遊玩,也可以帶孩子走一走運河邊的博物館群,還能到拱宸橋東的運河上街遊玩。”水上巴士還是亞運特許零售商和亞運吉祥物打卡點,遊客在船上可以直接購買喜歡的亞運紀念品,船舶運營過程中還會途經亞運會吉祥物“宸宸”的原型——拱宸橋,兩岸的遊客也可以拍下這些亞運特色船與拱宸橋的合影。兩艘船今年三月底進廠,改造了兩個多月,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為了更好發揮運河遊船的文化特色優勢,我們緊扣‘中國新時代、杭州新亞運’的目標定位,精心改造升級了兩艘水上巴士。
“運河明珠 美圖大賞”之戲“運”流芳 拱宸橋畔演員輕吟淺唱,長袖蹁躚崑曲時而婉轉,時而悠長戲韻悠悠熏染著這方土地上的風雅生活吟唱著一方文化與審美的傳奇上圖是衢州日報記者謝丹的攝影作品《運河之聲》。通過多重曝光的融合感來體現綿延不斷的文化傳承,人物與風景、歷史與現實,融合成有滋有味的生活。”——謝丹杭州日報許卓恒攝余姚市融媒體中心陳斌榮攝大運河是一條戲曲之河,百戲之祖的崑曲曾得到運河滋養。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