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首屆“亮馬國際風情音樂節”開幕 乘船夜遊感受運河文化

發佈時間: 2021-10-08 14:38:30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杜燕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首屆“風情亮馬律動朝陽”亮馬國際風情音樂節在北京市朝陽區燕莎碼頭開幕。這場濱水音樂盛會將持續至10月7日,每晚18點至21點為市民帶來精彩十足的音樂演出。此次活動也是2021北京朝陽國際文化旅遊節分會場之一。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亮馬河歷史悠久,過去水草肥美風景如畫。如今商圈匯集,是北京具國際風情水岸的代表之一、夜遊網紅打卡地,也是運河文化的重要旅遊體驗線路。

記者了解到,本次音樂節採用“主會場+分會場”聯動的會場空間設計,西起燕莎碼頭,東至藍港碼頭。在主會場,遊客們不僅可以享受到動感的潮流音樂、參觀創意十足的展覽展區,還可品嘗到各種美食和啤酒;分會場則串聯起閘室光影演藝等節點,遊客在乘船時可欣賞兩岸風景。

音樂節主會場位於燕莎碼頭,從這裡乘遊船悠遊亮馬河,沿途1.8公里驚喜連連。水幕映照水岸,夜色如畫,盡顯亮馬夜間風情;鉑宮船閘前,兩岸的酒吧餐廳帶來不同國家風情的音樂表演;當遊船進入閘室內,12分鐘的演藝開創性的以多媒體手段講述亮馬河的歷史、朝陽區和北京的故事;遊船行至分會場,岸上設置五大互動區域,不僅能聆聽到兩岸動感十足的音樂,還可以觀賞到時尚且國際風情十足的風景。當遊船即將停靠藍港碼頭的時候,還有船岸互動的精彩演出給遊人帶來熱情洋溢的舞蹈表演。

音樂節現場還設置了創意十足的夜遊打卡裝置,吸引不少市民拍照留影。同時,遊客可現場體驗漢服帶來的國風潮。

“本次音樂節橫跨國慶黃金檔期,推動亮馬河打造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為促進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蓄力添彩。”朝陽區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説。(完)


推薦閱讀
百年紅色傳承千年運河流香 廊坊打造文旅盛宴 旅發大會期間在北運河香河中心碼頭設置運河文創産品暨非遺精品展,同時在濱河路沿線展示大運河沿線城市非遺項目和文旅産品,在廣場展示香河肉餅、中幡、通臂拳及其他城市的非遺活動,通過線下觀摩和線上雲觀摩形式,充分展示了運河文化。本屆大會緊緊圍繞大運河文化主題,“百年紅色傳承,千年運河流香”為大會主題口號,開幕式設在運河中心碼頭,通過船遊北運河、分享運河故事、欣賞兩岸旖旎風光,充分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廊坊段建設成果、推介香河獨特的文旅資源,弘揚運河通航精神。本屆大會圍繞大運河文化主題,以“百年紅色傳承,千年運河流香”為主題口號,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統籌推進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與文旅産業綠色發展,通過優化佈局、整合資源、文旅融合、創新業態,著力擴大優質文旅産品供給,打造文旅核心産品和“爆款”品牌,打造北運河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打造運河文化新樣板,推進全域旅遊建設,推動廊坊文化旅遊事業實現創新發展、高品質發展。
首屆“亮馬國際風情音樂節”開幕 乘船夜遊感受運河文化 首屆“風情亮馬律動朝陽”亮馬國際風情音樂節在北京市朝陽區燕莎碼頭開幕。遊船行至分會場,岸上設置五大互動區域,不僅能聆聽到兩岸動感十足的音樂,還可以觀賞到時尚且國際風情十足的風景。音樂節主會場位於燕莎碼頭,從這裡乘遊船悠遊亮馬河,沿途1.8公里驚喜連連。
擦亮運河名片 全力打造新龍頭新地標 截至目前,共完成49棟單體開挖,38棟單體基礎施工,35棟單體正負零施工,23棟單體封頂。此區域整體建設進程過半,預計年底前全部完成封頂。”中建八局皂河龍運城大運傳奇項目經理謝明輝介紹説,大運傳奇區域共有65個單體。
濟寧任城區“運河記憶”歷史文化街區夜遊啟動 “運河記憶”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濟寧市古運河沿岸,周邊文化資源豐富,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天井閘,以及老運河原生古跡、古街、古樹等空間節點,總面積約1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3.2公頃。“運河記憶”項目簡介“運河記憶”位於濟寧市古運河沿岸,周邊文化資源豐富,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大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天井閘,以及老運河原生古跡、古街、古樹等空間節點,總面積約11平方公里。“運河記憶”分為三期進行規劃建設,一期打造南岸街步行街夜遊覽、水上游覽、運河戲院、南岸街立面改造四個項目。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