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11景入選江蘇“運河百景”

發佈時間: 2021-09-07 16:57:33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作者: 居小春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了江蘇“運河百景”標誌性運河文旅産品遴選結果,揚州市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瘦西湖風景區等11景入選。

江蘇是中國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多、保存狀況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境內大運河全長690公里,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八市。為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促進江蘇文化和旅遊高水準融合、高品質發展,今年5月,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開展了江蘇“運河百景”標誌性運河文旅産品遴選工作。

此次遴選出的“運河百景”標誌性運河文旅産品主要包含6個類型,其中,景區産品類32個、休閒産品類19個、旅遊村鎮類16個、文博場館類11個、紅色旅遊類11個、活動線路類11個,産品分佈于全省13個設區市,以運河沿線8市為主,與大運河文化帶及其拓展延伸區域相吻合。

揚州入選的11景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瘦西湖風景區、邵伯古鎮、揚州運河水上游、趣園茶社、高郵汪曾祺紀念館、高郵盂城驛景區、三灣生態文化公園、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瓜洲古渡公園、高郵抗日戰爭最後一役文化園。這11景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與大運河“空間相近、地脈相連、文脈相親”,有較強市場影響力、品牌號召力、區域代表性的文旅地標;有揚州邵伯古鎮等既能體現運河城市比較典型的生活方式、展現當地居民精神風貌,又能展現文旅融合先進理念、多樣途徑,表現效果好、品牌效應強的文旅産品。此外,還有高郵盂城驛景區等具有運河文化地標價值和相關文化特色,在運河文化和區域文化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旅産品。

據悉,9月底,“運河百景”將在第三屆大運河博覽會“水韻江蘇千年運河”館精彩展陳,屆時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跨界融合傳播,展示運河美景從傳統流向新生。


推薦閱讀
“運河之都”的魅惑,迷住詩仙李白23年 李白、文成公主都是咱濟寧人大運河兩岸還分佈著太白湖景區、南陽古鎮、微山島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成為一條文化內涵豐富、旅遊資源密集的文化遺産長廊。碧水清揚,藕花飄香,微山湖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齊魯大地上……古老的大運河流經濟寧市境215公里,“運河之都”聲名顯赫,淵源流長的運河文化是濟寧的城市之魂。為了保護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當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設了這座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這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運河文化鑄就運河名城,來臺兒莊古城領略絕美古建 石雕、木雕、磚雕,也是亮點之一,遊覽時看到的不僅是建築整體的宏偉和格局,還有在裝飾和文化上的細節體現,表達了極其精美的地域文化景觀。城內水街水巷密集,各種風格的橋梁散落其間,水鄉美景和特色建築相互映襯,使這座運河古城實現了實用與美感的結合。重建後的古城,本著“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的理念,將多樣的建築風格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做到“院院有水景、院院有展館、院院有主題文化、院院不同”。
重走山東運河沿線:文化遺産傳承凸顯活態更待多元開發 曾居中國“八大鈔關”之首的臨清運河鈔關,將變身展示鈔關文化的片區……京杭大運河貫穿山東600余公里,為沿線地區留下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安靜説,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蘇祿王墓未來將打造成以菲律賓風情、伊斯蘭文化為背景,集休閒、旅遊、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風情園,對外展示運河文脈,見證中菲長久友誼。隨著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速,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遺産在保護和傳承中迎來新生。
揚州11景入選江蘇“運河百景” 江蘇是中國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多、保存狀況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境內大運河全長690公里,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八市。這11景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與大運河“空間相近、地脈相連、文脈相親”,有較強市場影響力、品牌號召力、區域代表性的文旅地標。揚州入選的11景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瘦西湖風景區、邵伯古鎮、揚州運河水上游、趣園茶社、高郵汪曾祺紀念館、高郵盂城驛景區、三灣生態文化公園、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瓜洲古渡公園、高郵抗日戰爭最後一役文化園。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