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揚,藕花飄香,微山湖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齊魯大地上……古老的大運河流經濟寧市境215公里,“運河之都”聲名顯赫,淵源流長的運河文化是濟寧的城市之魂。 9月2—3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跟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千年運河·齊魯華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集中宣傳媒體采風團走進濟寧,領略它獨特的水鄉魅力。
南旺有運河上唯一的考古遺址公園
俗話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濟寧市汶上縣的南旺是大運河的“水脊”,是全程的最高點,水如何流過呢?千年流動的大運河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最具科技價值的節點之一便是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對其進行了形象展示,這一工程解決了大運河跨越水脊的難題,確保了運河漕運連續500餘年暢通無阻。代表了17世紀工業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術的最高成就,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
為了保護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當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設了這座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這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座遺址公園發掘總面積4000余平方米,包括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運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廟等遺址,以及大運河南旺樞紐水工科技館等新配套設施,記者跟隨當地文博人員走進公園,只見一座明代建築——南旺分水龍王廟屹立其中,還有當年的石碑、房基。雖然,今天的南旺分水樞紐已聽不到滔滔的水聲,卻也掩飾不住昔日的輝煌。
“運河記憶”,打造獨特的城市名片
古老的濟寧城因河而興,因商而榮。濟寧在水通、商興、財聚的同時,也融匯四方,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商業文化為核心,多元文化相相容的濟寧運河文化,也留下眾多歷史遺跡。
任城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塔寺景區,位於濟寧市博物館老館院內的宋代鐵塔——“崇覺寺鐵塔”,它距今約有900多年曆史。旁邊的聲遠樓始建於北宋中葉,樓內懸挂一口巨型鐵鐘,撞擊鐵鐘,響徹全城,聲遠10余裏,故名“聲遠樓”。此外,濟寧還有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的太白樓。
在濟寧市博物館老館對面,是正在興建的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濟寧是扼守運河咽喉的中樞地段,元明清三朝均在此設有最高司運機構河道總督衙門,負責保障大運河漕運的暢通。建成後,河道總督署將“掀開歷史的面紗”,以全新的姿態與世人見面。
為了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當地著力打造“運河記憶”文化街區,將濟寧老城區及沿老運河生發的古跡,古街、古樹等納入其中,期待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
宣阜巷是濟寧名勝古跡核心帶,是網紅打卡地,這是任城區具有大運河風情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聚集地,為省級首批文化歷史街區。走在運河邊充滿文化韻味的街巷中,人們不時被非遺傳承人展示的精湛藝術品所吸引。近年來,任城區以宣阜巷作為文創品牌,致力於創意與創新、保護與生産相結合,形成了以運河畔宣阜巷休閒文化步行街為代表的保護性研發基地,重點傳承創新了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個,市級非遺代表項目7個,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個。在文化産品中不斷融入旅遊需求導向,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李白、文成公主都是咱濟寧人
大運河兩岸還分佈著太白湖景區、南陽古鎮、微山島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成為一條文化內涵豐富、旅遊資源密集的文化遺産長廊。太白湖東臨古運河,西臨京杭大運河,呈雙河抱湖之勢,太白湖景區佔地22平方公里,湖面面積9平方公里,荷花萬餘畝,自然環境優越,生態稟賦獨特。
濟寧稱得上一代詩仙李白的第二故鄉,李白在其仗劍雲遊的一生中在此為家23年。連日的雨水滋潤著古城和兩岸的土地,因為李白而得名的太白湖也迎來了旅遊的好時節,
沿湖乘觀光車遊覽,老運河和太白湖內翠綠的荷葉鋪在平靜的湖面上,百餘種荷花姿態各異,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舉目遠眺,令人心曠神怡。據講解人員介紹,景區資源豐富,擁有魚類80余種,棲息鳥類130余種,各種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植物300余種。近年來,景區新增老運河人工濕地、大唐牡丹園、白衣尚書紀念館、漢碑漢畫像石館等自然人文景觀。
據介紹,唐朝時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也與濟寧有關,有專家考證她是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兒,其出生地、成長地均在濟寧。據説太白湖中心島上四面觀音像,實為紀念文成公主的四面站立像,並有一條路定名為“公主路”。
南陽古鎮,乾隆皇帝曾在此看戲
“微山湖喲陽光閃耀,片片白帆好像雲兒飄,是誰又在彈響土琵琶,聽春風傳來一片歌謠……”來到微山湖,耳邊回蕩起熟悉的歌聲。記者一行乘船來到了微山縣南陽古鎮,古鎮位於微山湖北端,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島而過,形成“島在湖中浮、河穿島中過、島水相連”的奇特景觀。放眼望去,微山湖上處處鳶飛魚躍,楊柳依依;接天蓮葉映日荷花,魚米飄香碧水盪漾,讓人流連忘返。
南陽古鎮始建於戰國時期,為齊國南部邊陲的“南陽邑”,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元至順二年(1331年)在京杭大運河上,重建南陽閘。從此,南陽便有了名氣。隨著漕運的發達,南陽也隨之繁榮興盛起來。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陽建河橋暑、管河廳、閘官廳,到明代中期,南陽已成為運河四大名鎮之一,與夏鎮、揚州、鎮江齊名,前後興旺發達六百餘年。清朝時曾在此設守備、管河主簿,專管防務、監運、稅收,接送保護皇糧。來自南方載滿絲、竹、酒、米、鹽的官船、商船,特別是每年從江南運來的100萬擔皇糧經此運往北京。南來北往的船隊,都停船夜泊在這裡。
明清時期島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商埠,是當時的重要交通要塞,曾吸引無數商賈名門,相傳乾隆皇帝也曾多次駐蹕,並在這裡聽戲。漫步古鎮老街,仍能感受到當年的繁華,現不僅有仍能通航的古運河,還有眾多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如胡記錢莊、清真寺、康乾別苑、新河神廟、土地廟等歷史遺跡數十處。
隨後,我們又乘船探訪了利建閘村,利建閘是南陽新河上九座閘門之一,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南陽新河開鑿時建造,石砌,呈八字形,清乾隆年間整修。利建閘本用於運河汛期排水,南四湖形成後,又用來調節湖水水位,2014年,作為“中國大運河”的構成點段之一被世界遺産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儘管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其蘊含的濃厚的明清時期漕運文化底蘊,依舊深刻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