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我們在大運河邊“修恐龍”

發佈時間: 2021-08-18 13:58:12 | 來源: 新華社新媒體 | 作者: 馮源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一副近乎完整的中國縉雲甲龍骨架化石是不少觀眾必看的展品。它是目前我國南方地區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展示的恐龍骨架化石。鄭文傑供圖

很難想像,在與觀眾見面前,它埋藏在地層裏,已經“散架”了近1億年。是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把這頭恐龍“修”好的。

他們“修恐龍”的工作室就在京杭大運河邊上,浙江自然博物院武林館區的地下庫房裏。目前,這個團隊正在“修”另一頭恐龍。在兩張工作臺上,技術人員余潮河和劉安浩各自手持氣動筆,細心地在恐龍化石上打磨。

劉安浩用氣動筆修復化石。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現在做的工作就是用氣動筆把圍岩從化石上剝落下來。”浙江自然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鄭文傑説。

有的恐龍死亡後,遺體被泥沙覆蓋,肌肉腐爛後留下骨骼,在漫長的歲月裏,骨骼變成化石,和它周圍的沉積岩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鄭文傑説,恐龍化石修復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剝離圍岩,讓化石呈現出來。

“修復工作要非常細心靜心,有時一節椎體就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劉安浩一邊和記者講述自己的心得,一邊給化石露出的部分涂上保護試劑。有時化石開裂了,還要在裂縫裏注入黏合劑進行加固。

劉安浩在給化石涂保護試劑。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現在的工作,是室內精細修理和保護階段。”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館員金倖生説,恐龍化石修復一般分5個階段,首先是野外發掘保護和初步修理,然後是室內精細修理和保護,接下來要做科學研究、骨架復原和整體復原。

“化石的野外發掘是個由粗到細的過程。”金倖生説,“一開始可以用機器把化石週邊的大塊岩石切下來,接下來就要像石匠一樣,純手工操作,一點點去鑿了。”有的時候,化石在地層裏就露出一點兒,下一步往哪個方向挖,如何不傷到化石,靠的全是研究人員的知識積累。

2013年,中國縉雲甲龍化石野外發掘現場。鄭文傑供圖

恐龍的骨架在地層裏會被擠壓,也會散架,能夠找到一副基本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是非常難得的,特別是恐龍頭骨。金倖生説:“很多恐龍塊頭大,但是腦袋特別小,骨頭特別薄。而且恐龍的頭骨是許多小骨頭‘拼’起來的,很容易散開。要能有一件‘龍頭’出土,它絕對能去當‘鎮館之寶’。”

在修理中國縉雲甲龍化石時,鄭文傑就有了這樣的驚喜。“當時一點點地把頭骨從圍岩中剝離出來,真是非常高興。”他指著一台雙筒顯微鏡告訴記者,為了修好頭骨,他們還要在顯微鏡下,用超聲波修復筆進行修復。

“最後大家看到的完整的恐龍骨架是用鐵架子托起來的,所以化石修復既是個動腦的活兒,又是個動手的活兒,石匠、木匠、電焊的技術都要懂一些。”金倖生説。


成功修復的中國縉雲甲龍化石。鄭文傑供圖

中國縉雲甲龍化石是2008年至2014年在浙江省縉雲縣壺鎮陸續挖掘出土的。從2013年到2019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的4人團隊花了5年時間,共修復了5頭甲龍的化石,一共有300多件。他們首次在浙江發現了甲龍類恐龍尾錘化石、近乎完整的甲龍頭骨化石,還同時發現了甲龍成年和幼年個體化石。

正在修復的這頭恐龍的化石,也是和中國縉雲甲龍化石一起出土的。金倖生估計,它應該是個大塊頭,估計有十幾米長、幾十噸重。“化石從縉雲運到杭州,裝了兩卡車。”

“散架”的恐龍骨架化石。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金倖生(左)和劉安浩正在商量修復化石的思路。新華社記者馮源攝

從1962年浙江首次發現恐龍化石以來,目前全省已有至少16個縣(市)發現了恐龍化石,且發現了7種新的恐龍化石。同時,浙江還發現了不少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古生物化石?兩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工作者研究地層的重要“路標”。而它更大的意義還在這裡——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濃縮成一天,人類只在最後的短暫時間裏‘擁有戲份’。研究古生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知道人類從何而來,明白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鄭文傑説。

“現在許多人都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很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研究古生物,還可以幫助我們研究遠古自然界中的巨變災變,也許未來的人類也會碰到災變,現在的研究不斷積累起來,會給子孫後代提供依據。”金倖生説。

策劃/編輯:金地

部分圖片和視頻資料由浙江自然博物院提供


推薦閱讀
浙江:大運河核心監控區開發利用實行負面清單管理 禁止利用船舶、船塢等水上設施侵佔河道水域從事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嚴禁佔用耕地綠化造林、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挖田造湖造景、違規從事非農建設,禁止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花卉草皮、水果茶葉等多年生經濟作物、挖塘養殖、閒置荒蕪。負面清單明確提出,核心監控區河道管理範圍內禁止建設住宅、商業用房、辦公用房、廠房等與河道保護和水工程運作管理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
我們在大運河邊“修恐龍” “化石的野外發掘是個由粗到細的過程。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古生物化石。”有的時候,化石在地層裏就露出一點兒,下一步往哪個方向挖,如何不傷到化石,靠的全是研究人員的知識積累。
盤活“四力” 助推大運河沿線法治文化帶建設 前移司法保護,提升影響力聯合姑蘇區人民法院就姑蘇區山塘河及虎丘沿線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達成戰略性合作,成立姑蘇區首個古城大運河司法保護巡迴審判站,定期開展大運河保護相關案件巡迴庭審和典型案例宣傳活動,通過以案釋法形式擴大環境資源審判社會效應,推動實現古城大運河司法保護“零距離”。姑蘇區首個古城大運河司法保護巡迴審判站揭牌活化傳統資源,提升感染力以“吃講茶”“百忍碑”“況青天”等大運河沿線傳統文化和遺跡精神為底本,泥塑、宮燈、檀香扇等非遺傳承技藝為載體,創作了《蘇扇匠人和法治山塘》法治文化視頻等一批古今融合的法治文化作品,煥發傳統文化新生機。法治蘇扇作品《七里山塘》回應群眾需求,提升服務力依託“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協同環保、市監、城管、古城保護等相關部門推進山塘地區環境綜合治理。
德州市全面啟動大運河保護利用工作 要求與總指揮部保障辦公室做好全面對接,積極報送相關需求和保障事項,確保人員到位後立即高效開展工作8月12日,指揮部召開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流程工作方案彙報會議。圍繞貫徹落實“引入名家大院高水準高標準編制規劃”的總體要求,規劃編制組加緊研究形成了《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流程工作方案》。規劃編制組抓緊對接初選機構,落實相關委託細節事項,完善規劃編制流程方案,成熟後儘快向總指揮部進行一次專題彙報。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