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江蘇省政協委員陳揚:設立大運河銀行 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發佈時間: 2021-01-29 15:54:04 | 來源: 江蘇廣電集團荔枝新聞客戶端 | 作者: 孫美玲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對揚州給予了肯定。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孕育了無數有形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更好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省政協委員、揚州市政協主席陳揚建議省政府支援在揚州設立大運河銀行,專門從事大運河開發性投融資業務,為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強大資金支援。

省政協委員、揚州市政協主席陳揚

近年來,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

統籌保護,規劃先行。2018年,我省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省直17個責任部門和11個運河相關設區市齊抓共管。《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在全國率先出爐,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為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資金注入,加快建設。2019年1月,全國首個大運河産業發展基金——“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在南京成立;2020年5月,我省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投資額大、建設週期長。特別是資金需求巨大,缺乏有效的投融資機制。陳揚委員建議,在揚州設立大運河銀行。

一是有利於進一步強化江蘇在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在大運河開發性金融中的重要地位,讓人們籌措大運河建設資金就想到江蘇,想到大運河銀行。

二是有利於整合政府和民間力量,以省、市政府出資為主,帶動民間資本進入,創新大運河開發建設投融資機制。

三是有利於推動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産業發展和特色小城鎮建設。

陳揚委員認為,伴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深入發展,大運河銀行作為投資運河沿線城市開發建設的專業城商行,將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推薦閱讀
“運河十景”的這一景,有新進展! 今後,姑蘇區將開展更多受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讓遊客切身體驗新郭歷史文化,吳地中秋傳統民俗和大運河文化,助力將大運河文化帶姑蘇段建設成為“最最精華的一段”。未來,姑蘇區將做亮“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品牌,整合橫塘驛站、漁家村、吳門橋等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將“石湖串月”活動會場延伸到運河沿線各文化點位,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根據有關規劃,漁家村文化旅遊項目以文旅商産業融合發展為基本方向,通過充分挖掘項目獨有的歷史資源與保護遺存,使其真正建成一個與石湖風景相融、與大運河文化相配、與蘇州文化産業發展相連的全新文化旅遊綜合型體驗項目。
江蘇省政協委員陳揚:設立大運河銀行 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2020年5月,我省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投資額大、建設週期長。如何更好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2018年,我省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省直17個責任部門和11個運河相關設區市齊抓共管。
江蘇制定推進京杭運河轉型提升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明確,到2023年,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全面推進建設,航道通航環境顯著改善,運河全線687公里航道電子航道圖建成,基本建成智慧航道。到2030年,京杭運河率先基本建成“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效率一流、安全一流”的現代化航運體系,整體發展水準走在世界前列。到2025年,運河航運轉型提升取得明顯成效,航運效率、航運服務品質、綠色生態水準、智慧管理調度水準和航運安全水準顯著提升成為全國內河航運標桿。
聊城市政協委員建議:聊城要打造世界級影響力的運河文化 要制定“十四五”運河(聊城段)國家文化公園發展規劃。2019年,國家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其中。建設運河水城國際會展中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