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榆林莊船閘為運河6月份通航趕工,“大棉被”下施工熱火朝天

發佈時間: 2021-01-19 14:27:09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俗話説“三九四九冰上走”,現在正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工地上卻熱火朝天。為了今年6月底前實現北運河通州段40公里河道全線旅遊通航,相關工程正在加緊施工。為了確保工程品質,工作人員還專門定做了1萬多平方米的“棉被”,為船閘主體保溫。

作為“通州堰”重點工程之一,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擴挖、景觀綠化和通航三個部分。綜合治理工程完工後,北運河通州段40公里河道將實現全線旅遊通航。由於通航河道上會形成6.3米的水位落差,因此需要新建船閘,讓遊船平穩地渡過落差水面。根據規劃,北運河上新建甘棠船閘、榆林莊船閘和楊洼船閘等3座船閘,其中甘棠船閘、榆林莊船閘正在建設當中,預計今年6月底實現試運作,楊洼船閘正在進行前期工作,計劃年底完工。

記者走進榆林莊船閘施工現場,發現這裡和其他工地不太一樣,河道之上只有一個長100余米、高度和寬度均10余米的大型長方形建築,外表全部由綠布包裹,只能看見工人從建築的一角進進出出,卻看不到施工的場面。“人和設備都在綠布裏藏著呢。”市水務局建管中心工程科科長馬新遠遞給記者一個工程帽,領著記者從一個小門走了進去。

果然,船閘的主體結構都藏在了綠布裏。掀開綠布,隨處可見腳手架和正在忙碌的工人,“現在正準備對上下閘首進行混凝土澆築,他們都在忙著做準備工作。”馬新遠介紹,榆林莊船閘是一座單級雙線船閘,船閘主體結構分為上下閘首、閘室段、上下游導航段、充泄水系統,土建主體部分已經完成80%,預計春節前能全部完工。

記者發現,戶外的溫度在0攝氏度左右,但是綠布內的溫度明顯比戶外要高一些。“這就是綠布的作用,為船閘主體結構保溫。”馬新遠告訴記者,船閘建設採用分期混凝土澆築的方式進行,對於混凝土澆築來説,內部溫度和表層溫度需要實現25攝氏度的溫差,為了保障施工環境溫度,施工方專門定制了1萬多平方米的防火棉布,覆蓋在船閘主體結構上,在混凝土澆築後實現保溫。

馬新遠介紹,榆林莊船閘採用長廊道分散式輸水系統,可以大大縮短船隻通過船閘時的泄水時間,以提高過船效率。經過測算,船舶通過船閘的時間不超過14分鐘,比同類船閘過船時間節省一半。

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北運河通州段沿線將主打生態文旅,突出運河悠久的歷史文化,努力打造北京生態文旅景觀範本。另外,通州區在建設船閘的同時,還將同期開發河道沿線碼頭、夜景照明、旅遊産品開發等項目,深度挖掘周邊歷史遺跡、遺産,豐富文化內涵,為市民打造多樣體驗。

 

推薦閱讀
蘇州:建設“運河十景”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記者獲悉,江蘇省蘇州市計劃啟動大運河蘇州段“運河十景”建設,以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根據《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吳門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寶帶橋、石湖五堤、平望·四河匯集為蘇州“運河十景”建設目標。比如,吳門望亭計劃整合“湖、田、街、橋、廠、站、園、驛”等景觀,打造大運河獨特景觀帶。
邀您講述“運河十景”故事 如對“運河十景”名稱有更好的意見、建議,歡迎大家通過各種渠道向市運河辦反饋。蘇報集團推出的“運河十景蘇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動,將圍繞“運河十景”的文化旅遊資源,挖掘梳理大運河蘇州段的厚重人文底蘊,解讀“運河十景”建設提升規劃等,把大運河蘇州段的美好未來展現給廣大市民、遊客。為充分挖掘、傳播好蘇州運河文化、講好蘇州運河故事,蘇報集團即日起推出“運河十景蘇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動,同時面向社會徵集大運河蘇州段的故事及精美照片。
大運河畔愛鳥人 ”1月16日午後,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會員羿健與其他幾位會員一起,帶著喜歡野生動物的孩子們來到通州區大運河森林公園,觀測、記錄棲息在這裡的野生鳥類,並向遊客分發愛鳥、護鳥宣傳資料。大運河森林公園野鴨島附近,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與幾隻綠頭鴨一同棲息。大運河森林公園以南的運河河道沒有結冰,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會員們帶著喜歡野生鳥類的孩子們觀察、記錄這裡棲息的鳥類。
大運河畔這把“杭州傘”撐開了! 1月18日下午,大運河亞運公園“杭州傘”——杭州亞運會曲棍球場的最後一塊屋面膜安裝完成。”大運河亞運公園的鋼結構施工方中南鋼構工作人員介紹。施工方工作人員透露,剛剛鋪蓋完成的屋面膜,其實也並不簡單——選用的是PTFE膜,有輕便、高透光率、自潔、獨特的光學性能等優點。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