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城的運河景:城面青山州枕流
山東運河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中段,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東運河由於自然條件的原因,通航十分困難,所以元明清三代的統治者為了保證運河的暢通,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其中就有被譽為“北方都江堰”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修建對運河沿線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城鎮繁榮、農業種植以及南北之間文化交流都産生了重大影響。
“汶上老人”出良策
明永樂九年(1411年),明政府令工部尚書宋禮等人徵調民伕十六萬人前往濟寧疏浚會通河。宋禮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會通河的問題所在,治河工程未取得明顯的成效。由於黃河決口淤積,大運河的“水脊”逐漸移到南旺附近,南旺成為了運河上的制高點,不在此修建分水工程,運河就難以順利通航。南旺周邊有湖泊、泉水等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所以在這裡修建分水工程是明智選擇。構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人是“汶上老人”白英,他世居南旺,熟悉這裡的環境,於是在宋禮拜訪他詢問治理運河良策的時候,他提出了“築堽城及戴村壩,遏汶水使西,盡出南旺,分流三分往南,接濟徐、呂;七分往北,以達臨清”的建議,由此解決了運河通航問題。 宋禮、白英在修建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時候,為了控制運河的水量,設置了五個水櫃,分別是:南旺湖、馬踏湖、蜀山湖、馬場湖、安山湖。當運河水淺的時候,將水櫃中的水放到運河中,運河水多的時候,將水儲存在水櫃中,以此來調節運河水量。水櫃除了調蓄豐枯以外,還有沉澱泥沙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運河的淤積問題。但是仍有一部分泥沙會進到運河之中,因此人們就會定期對其進行清理淤沙。水閘的作用是調節水量,方便船隻經過,在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中修建了許多水閘。《明實錄》載:“(永樂九年六月乙卯)會通河成,河以汶、泗為源……自濟寧至臨清置閘十五,閘置官,立水則,以時啟閉,舟行便之。”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分水龍王廟二閘”,即柳林閘和十里閘。
竹竿巷見證運河興衰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建設使運河恢復了暢通,濟寧成為南北水陸要衝、漕船必經之地。至明隆慶、萬曆年間(1567年—1620年),濟寧地區進入了繁盛時期,成為當時聞名全國的商業大都會。《濟寧州志》中記載了當時濟寧的繁榮:“四百萬石漕艘皆經其地,士紳之輿舟如織,閩廣吳越之商持資貿易,鱗萃而蝟集。” 南來北往的商人來此貿易和定居,促進了濟寧地區經濟的發展,商業經濟逐漸繁榮,當時最有代表性的是玉堂醬園和竹竿巷。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蘇州船戶戴某在濟寧州城南門外靠近運河的地方購置了一塊土地,創建了醬菜鋪,取名“姑蘇戴玉堂”,此後醬園得到了迅速發展。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玉堂醬園所産的醬菜受到了慈禧的稱讚,被定為貢品。近代以來,玉堂醬園在戰亂中絕處逢生,慢慢發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山東著名的中華老字號。歷史上的山東極少産竹子,明清時期為了撫恤漕運官兵,允許漕船搭載一定數量的私貨沿途販賣,當時南方盛産竹子,價格低廉,所以許多竹子通過運河運到了濟寧。當地人學習了各種竹編工藝,編制了各種工藝品,如竹筐、鳥籠等,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至今濟寧的竹竿巷仍然有數十家商鋪在經營,見證了運河的興衰和濟寧城市的發展。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建設不僅促進了濟寧城市以及商業經濟的發展,還對農業種植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具有引水、分水、蓄水、排水的功能,保證了運河的暢通,但是在降水稀少的年份,該工程為了保證運河的暢通往往會忽視農田水利的作用,與兩岸農田爭水,導致農田灌溉水源缺乏;在降水多的年份,又容易形成洪澇災害,再加上黃河氾濫,濟寧某些地區地勢低窪,所以明清時期該地區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再加上人為開鑿運河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從而導致運河和農田水利的矛盾十分突出。清朝時期,濟寧直隸州的水災極其頻繁,“州境濱湖帶河,尤多水患,非惟沴氣,抑亦地勢為之”。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修建後,由於常年受到水流的沖刷,戴村至南旺的河道越來越寬,導致該地區河水時常氾濫,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的農業種植,普遍只能種植一些耐水旱災害的作物,如:小麥、高粱、穀子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政策的支援以及一系列農田水利的修建,濟寧地區的農業種植逐漸恢復。
運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明朝以前山東運河區域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較深,民間往往是崇奉城隍、土地以及碧霞元君,隨著明朝會通河的疏浚以及漕糧的運輸,形成于魯南和蘇北地區的對漕河之神“金龍四大王”的崇拜迅速向外傳播。朝廷和官府崇拜金龍四大王是為了保障京杭運河的暢通,從而保障封建國家的穩定;百姓崇拜金龍四大王不僅為了祈禱漕船的安全,更是為了祈禱生活安定。 濟寧成為金龍四大王崇拜這一新的信仰傳播的中心,大王崇拜盛行。宋禮、白英等為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者都被供奉在南旺龍王廟建築群中,這座建築群非常龐大,被稱為“運河岸邊明清廟祠建築的大觀園”,顯示出了當時運河文化的深厚。除了金龍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和關公崇拜也在濟寧地區傳播。天妃信仰與當地民間信仰相融合,逐漸融入當地文化之中。 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同時,江南地區的奢靡之氣滲入到運河的腹地,影響著濟寧地區社會風俗的變化。王雲《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一書指出:“在明朝中期以前,山東運河區域是一派樸厚簡約,民務耕讀的恬淡景象。”隨著運河的暢通、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重商思想盛行,傳統社會風俗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人們不顧法律的約束來追求物質生活的奢侈化,嚴重地僭越禮制。 因此,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不僅是京杭運河上的一個重要樞紐,更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運河沿線城鎮的繁榮、金龍四大王崇拜的傳播等都是運河水利影響區域社會發展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