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水脈文脈交融 跟記者一起尋訪大運河古韻今風

發佈時間: 2021-01-13 17:06:52 |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 嚴粒粒 沈聽雨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西興老街。

上善若水。大運河的水,除卻溫潤靈動,更多添一分智慧與韌勁。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她貫通了中華文明腹心地帶和黃河、長江等五大水系,串聯起七大古都,連接起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這一項春秋戰國始建的偉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共9段遺産河道、13個遺産點,全長約327公里,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産區面積2658公頃。2020年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2021年1月1日,國內第一部關於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省級地方性立法——《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實施。

憶往昔風華,看今朝風采。連日來,記者進城門、走糧倉、探碼頭、過縴道、跨古橋、覽古鎮……大運河浙江段的沿途見聞,有水脈與文脈的交融,有文化與經濟的共榮,更有一曲人民幸福謠,款款吟誦,永續綿長。

歷史之河

閱不盡豐盛文化

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

大隱隱于市。一如杭州中河南路與萬松嶺交匯處,東西橫跨中河的鳳山水城門。

鳳山水門

建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的鳳山水城門,是杭州僅存的古城門,也是整條大運河兩處水城門性質世界遺産點之一。活水北通大運河,南勾錢塘江。1986年重修後,其旁辟出公園,門洞下近20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時原狀。

和拱宸橋的熙攘不同,水城門不在路邊,在煙火人家巷陌之內。古樸青磚壘砌的城門上繁茂的植被,多少掩了些光華。就算周圍鼓樓、太廟、禦街、六部橋等南宋遺跡密集,老杭州人何興桃還是感嘆:“從小就在附近來來回回地走。要不是因為工作關係,也注意不到她。”

也許是老城區的遺存太過豐盛與親切,當地百姓才會習慣到“視而不見”。悠悠門洞卻“定睛”600餘年,看盡杭城變遷。“今天的鳳山水城門已失去城門作用,但作為研究杭州城郭變遷和城建史的實物載體及歷史地理坐標,價值猶存。”上城區住建局文保科孟蕾説。

大運河上,無數與鳳山水城門一樣的古老建築猶如凝固的歷史。詩卻會説話。在人們的交口傳頌中,詩和水一樣,是“活”的。

出地鐵西興站步行十分鐘,就到了西興老街。步入青石板路鋪就的1500米歷史走廊,高樓自動退卻,維持清末民初風貌的粉墻黛瓦綿延不絕。

這裡是浙東運河的起點,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入口”。因是官渡,西興有過無數文人墨客駐足。他們東遊名山大川前,在此或憑欄懷古,或泛舟暢遊。“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據不完全統計,唐代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在內的400余位詩人,留下了涉及西陵、固陵、樟亭、西陵驛、白馬湖、城山等相關地名的詩作數百篇。

文化在人。運河送來了詩人,也送來了匠人。

文房四寶中,湖筆居首。元代以前,全國以安徽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究其原因,在於南宋時期江南戰亂,宣城凋敝,一批工匠隨運河逃至免遭兵峰洗劫的湖州謀生。

湖州善璉鎮是湖筆之鄉。湖州市善璉湖筆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湖筆製作技藝的生産性保護基地。一支筆從原料到完成,要經過筆料、蒲墩、水盆、結頭、裝套、牛角鑲嵌、擇筆、刻字等12道大工序,此外還有128道小工序。

細活出精品。運河水哺育的工匠精神,代代傳承。一手捏著羊毛在水盆裏浸透,一手用指尖梳理著羊毛,雙手不斷重復著浸水、梳毛動作……“做筆不太用眼,全憑手上感覺。”水盆工王阿姨自18歲起就拜師學了手藝,40年如一日練就的本領,是“陰雨天也不用開燈照明”。

手在水中浸泡久了,身子濕氣重。下班後,和同事們心照不宣地來一碗傳統小吃——辣油小餛飩,是王阿姨驅除寒氣的食療養生法。

受氣候、食材、風土、經濟等因素共同影響的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老少咸宜、南北不拘的飲食文化,大概是大運河文化中最接地氣的風景。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年糕,是寧波最饞人的招牌。尤其是有數百年生産歷史的慈城年糕。運河水滋養的粳米,加上省非遺的手工技藝,成就了它的潔白光滑、煮而不糊。

為發展慈城古鎮文旅産業,前不久,景區新開了年糕館。尋味來時,先看見墻上印的兩句話:一句是央視主持人白岩松説的“慈城,是中國年糕最好吃的地方”;一句是作家馮驥才先生説的“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歷史名牌,亦是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産”。入店落座,親口嘗過之後,方知此言不虛。

財富之河

數不盡江南繁華

大運河自古就是條致富河。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水運之便,帶動沿岸城市繁榮。

浙東運河古縴道

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物,被學術界稱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人類利用家蠶絲紡織的最早實例”。“農耕社會,湖州最值錢的農副産品,就是絲綢、羊毛、湖羊皮。地方誌記載,明正德年間新市就已有絲行、絲號、絲莊。到了清朝,湖絲更是漂洋過海到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在新市鎮的江南蠶文化館,長期從事新市商業文化研究的姚永奎侃侃而談。

可總有一些歷史的縫隙,是僅憑想像無法觸達的地方。身旁一塊用玻璃罩保護的石碑,成了我們與那段絲綢經濟繁盛年代的連接點。

這塊碑名為“奉憲禁碑”,立於清乾隆十年,主要記載的是繭絲綢交易的詳細規範和明確禁令。“這表示當年的絲綢生意已經好到出現了中間商。無良商人強買強賣,導致農戶不得不摻假,朝廷因此下令規範市場。”姚永奎説。

新市與南潯水網相通,南潯自古便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稱,因更靠近行政中心湖州府,也更方便做利潤極高的皇家用綾絹生意。南潯富商“四象八牛”正是做蠶絲生意起家的。行走在南潯古鎮景區,依然可以領略其往日風采。

如今,雖然商貿繁忙景象不再,文旅融合的新發展模式卻給大運河邊的古鎮注入新生機。

勾連塘棲水南水北兩岸市街的廣濟橋,是大運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橋,身姿偉岸,氣勢雄渾。自明朝弘治年間建成以來,見證了塘棲古鎮從漁村集市到網紅景區的轉變——

漫步水北街區,于不經意間走進民宿“汐糖”,頓有古今交融之感。其古意,在於未曾改動過的老宅結構和天井裏那棵枝繁葉茂的石榴樹;其新意,在於全部客房都有地暖和大堂裏時尚的咖啡吧。這間民宿房價不便宜,卻很搶手。“現在不是旺季,入住率也有80%。碰上小長假,或是塘棲枇杷節,不早一個月預訂,很難住進來。”店家告訴我們。

“走走走,跟我到隔壁聽書去!”跟著余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豐國需的腳步,我們走進一家書場。

據豐國需介紹,漫長的舊日時光裏,聽書是停靠在塘棲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重要的消遣。興旺時,塘棲有幾十家茶樓,幾乎每家都設書場。説書人到塘棲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是同行競爭激烈,二是因為長年聽書的“老耳朵”多。

謝金元早年在“蘇杭班”客船上做船工,打小就在書場裏聽書。2010年,在老友豐國需的支援下,謝金元在水北街區一座茶館裏開設書場,在説書市場日益萎縮之時獨樹一幟。現在,謝金元的書場已經成為塘棲一道亮眼的文化風景。書場人氣很旺,聽眾覆蓋了各個年齡段。每個月都有擅長傳統曲藝的“非遺”傳承人不辭車船勞頓來到這裡,痛痛快快地連説十余天。

今日來到塘棲的人們,不僅能觸摸到繁華的舊痕,更能體味始終浸潤著古鎮生活的文化況味。

幸福之河

享不夠市井煙火

大運河在時間和空間的流淌中,成為增進人們交往和溝通的重要渠道,在歷史時間線上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嘉興王江涇鎮位於浙江北端,鎮上無人不知陶家。這個古老的家族,宋代便遷居此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陶家大院逐步廢棄並拆除,後來當地政府在此建立糧倉,21世紀後,這裡再一次被閒置,直到2019年,運河陶倉理想村在原有糧倉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這裡才又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運河陶倉理想村裏的設計品

“山墻上壘出的麥穗圖案,是對曾經糧倉的銘記,也是禾城嘉興的烙印。”運河陶倉理想村“村長”甄小龍帶我們遊走在這座現代感十足的工業風建築間,“這裡已經建成了陶倉藝術中心、藝術民宿空間等,既可以開展覽,也可以承接音樂節、論壇等活動,是遠近聞名的打卡地。”

參觀時,我們碰上了不少遊客。遊客馮先生説,印象中的陶倉是一座廢棄建築物,這一次見到了它全新的樣子,似乎可以在這裡尋到“詩和遠方”。

昔日舊糧倉,今日文創村。在陶倉藝術中心的對面,有一排主題民宿,每間房都和潮流品牌合作,被賦予了不同的主題。民宿經營者彭瑤説:“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黑膠唱片、國潮服飾等不少熱門主題房週末都是客滿的,大家都很喜歡這裡的氛圍。”

大運河,不只蘊藏曆史的遺跡,也承載現代的希冀。隨著一批熱愛鄉野又充滿創造力的年輕人在這裡邂逅、相識、碰撞,以國潮為錨點,打造夢想社區,江南魚米之鄉的這座“糧倉”正在新時代的田園中熠熠生輝。

如果説運河陶倉理想村是“舊瓶裝新酒”,那麼紹興八字橋則是古橋有新意。觸過橋柱覆蓮、拂過銹跡斑斑的鋦釘,這座千年古橋將昔日繁盛與今日新意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是古城內外關於人和歲月的故事。

行至橋橋相映、水屋相連的八字橋街區,我們越過凈高5米的橋頂,來到橋的南面,一個“八”字巧妙呈現于粉墻黛瓦之間。橋連著人,人戀著家,家承載著歲月更疊。半個多世紀前,這裡家家戶戶推門是河,淘米、洗衣、坐船全都離不開水,每家婦女沿河而立,站在方寸大小門前石上,麻利地打點著一家老小的生計。

如今,古橋上依舊迎來送往。説話間,我們就看到一位開著電瓶車的大爺正在橋上吆喝著,他是來為住在八字橋街區的居民送煤氣罐的;橋的另一端,一位老人頻繁拿出相機,只為在這裡定格小橋流水煙火氣的模樣。

“我們要讓現代生活與古橋、古街區完美融合在一起。”走在橋上,紹興越城區工作人員説道,不僅在這裡,我們還通過讓古城“變矮”等,在留住古老遺産風貌的同時,不斷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大運河緩緩流淌至今,處處凝聚著一代代人圓融和諧的中國智慧。

站在海寧長安鎮的虹橋上,可以看見一處石砌的分水墩,運河水曾經在此分為兩脈,這裡便是長安閘所在地。長安閘遺址的“三閘兩澳”系統通過各設施的聯合運用和嚴格的管理措施,達到了船行順利、水量迴圈利用等多重工程目的,是江南運河技術含量最高的船閘之一。歷史光陰倏忽而逝,昔日長安閘的喧囂今已寂然。不過,舟楫不行,碧水依舊,長安閘附近的運河段一直都是當地人心目中深沉而綿長的眷戀。

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産,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挂落花格窗,一切都如記憶中的模樣。沿街店舖裏有傳統的老字號糕點店,也有時尚感十足的創意小鋪,古老與現代在這裡渾然一體。

古風遺韻在槳聲中盪漾,今朝故事在尋常巷陌生長。人與河,始終血脈相連。如今,運河的記憶仍在傳承,運河的故事愈發醇厚,河畔的人們,正在把新時代的運河故事講得更動聽。

推薦閱讀
近日滿載電煤的船舶通過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船閘 受寒潮天氣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走低,為緩解電煤供應緊張,山東省棗莊市航運部門和水上派出所為電煤船舶開闢綠色通道,為電煤船舶做好資訊服務和護航服務,臺兒莊船閘和萬年船閘可24小時辦理進出閘手續,縮短船舶過閘、待閘時間,確保電煤運輸水上大通道安全暢通。
水脈文脈交融 跟記者一起尋訪大運河古韻今風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共9段遺産河道、13個遺産點,全長約327公里,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産區面積2658公頃。歷史之河閱不盡豐盛文化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産,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
蘇州打造“運河十景”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去年,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討論稿)》。在推進大運河和景觀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蘇州市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産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推進健身步道、景觀綠化等周邊設施完善,確保與運河主題景觀交相輝映。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 因此大運河是一條河,更是一種制度、一個知識體系和一種生活方式。運河學何以成為一門學科所謂學科,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有相對獨立知識體系的一門學問,二是指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運河學的知識體系內涵清晰,但內容豐富龐雜,其理論構建和方法運用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分屬自然與人文類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可為其所用。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