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河北青縣段發現33米長糯米漿灰土壩

發佈時間: 2020-12-31 11:26:45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新華社石家莊12月29日電(記者王民)日前,河北青縣文物部門在境內大運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段33米長的糯米漿灰土壩。這是繼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景縣安陵鎮華家口夯土險工之後,在大運河河北段發現的第三處糯米漿灰土壩。

這段新發現的糯米漿灰土壩位於青縣清州鎮齊家圈村與司馬莊村交界處,南運河西岸,全長僅33米。由於其壩頂覆蓋一層普通土壤,壩內側被雜草掩蓋,歷次文物普查均沒有發現。

據介紹,南運河河北段多彎道,致使險工險段多,此處灰土壩上游有800米直道,水流湍急,歷史上洪水在此曾多次決口。灰土壩整體穩定性好,築成後再也沒有出現決堤狀況,保存至今。

滄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鄭志利經初步勘探判斷,這處糯米漿灰土壩修建於清代,與謝家壩、華家口夯土險工同屬於夯土壩。具體工藝是在原土垂直打入柏木樁並鋪墊毛石築基,基礎之上為糯米漿灰土壩三合土層,由糯米漿、石灰、黏土逐層夯築而成。“這處糯米漿灰土壩的發現,為豐富和研究大運河水工文化遺存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鄭志利説。(完)

推薦閱讀
一座遺産城市的未來生活!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集中開工 公園的整體設計結合原中石化小河油庫歷史建築群,並加以保護和改造,在留下城市記憶的同時彰顯工業文明的人文情懷,將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地標文化藝術公園,計劃于杭州2022年亞運會前建成開放。杭州市運河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共16個,包括5個重點文化標桿項目,分別是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將在保留歷史元素的基礎上實行保護和改造,以千年運河歷史、百年工業遺存為內涵,力求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的同時,為市民和遊客創造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間。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打造國際知名的超級線性公園整個項目將連接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大運河,串聯煉油廠文化地標、地鐵上蓋綜合體、中央運動生態島、杭鋼舊址公園等,通過深入挖掘工業遺産潛在價值、將工業廢棄材料加以利用,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建立起時間維度的關聯性,形成結合文藝體系的創新型景觀大道。
從杭州市中心出發 未來可以沿著運河西岸一路走到大城北 未來從武林廣場出發可以沿著運河西岸一路走到大城北核心區昨天開工的項目共有16個,分別是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一期、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一期、運河灣國際旅遊休閒綜合體一期、運河新城GS1001-02地塊公租房、康園路(獨城路-金昌路)一期、謝村36班初中、閘弄口18、20地塊拆遷安置房、江河換乘站、康園路提升改造工程、金源昌精品酒店二期、望山梅酒店。這是大城北示範區標誌性項目,是構建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組成部分,它將利用濱水特色空間,結合管家漾內港資源,打造以休閒商業中心、國際遊艇中心、水上旅遊集散中心“三大中心”為特色的國際旅遊休閒綜合體,成為集經典餐飲、特色服務、個性零售、休閒社區、運河文創于一體的現代與中式融合的商業特色街區。博物院建築上部的空中花園和下部的城市廣場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公共活動空間,環形的博物館和山形的文化交流中心相得益彰,有望成為杭州市的公共文化客廳和文化地標。
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價值 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會長譚徐明提出,我們要整體保護與利用運河遺産,使歷史與現代有機融合。要堅持保護、修繕與環境整治相結合,通過完善的保護利用規劃體系,打造沿運河線性特色文化空間,構建遺産保護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協調並進的新格局。大運河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保護好運河遺産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
共用大運河文化珍寶,“新年走大運”即將開幕 今年的“雙溝珍寶坊,新年走大運”活動不僅有“為國為民祈運”的美好寓意,還將讓江蘇人民真切感知沿線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的雙溝酒文化。”據了解,2021年“雙溝珍寶坊,新年走大運”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籌備之中,屆時,歡迎大家一起感受大運河風光文化的全新面貌,尋味歷史中的潺潺酒香。而如今大運河畔,雙溝老窖池群、珍寶洞等酒文化遺産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利用,雙溝酒廠也正以全新姿態紮根於此,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使整個城市更加靈動,更富文化內涵。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