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上”“南下”話運河

發佈時間: 2020-12-31 10:55:55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原標題:“北上”“南下”話運河

《潞河督運圖》(局部)

大運河,與長城一起,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標識。

長城就像巨型屏風,給了塞內外的兄弟們獨處的空間;運河則像血緣紐帶,讓南北方的親戚們頻繁走動、互通有無。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用170件(套)展品,鋪展開了一條大運河的文化長卷。

提及大運河,就繞不過去隋煬帝楊廣。歷代大都把隋煬帝視為無道昏君的典型,説他開鑿運河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坐龍舟去揚州看花,而且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如唐代胡曾詩云:“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其實導致隋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與隋煬帝的窮兵黷武造成的危機比起來,開鑿運河還排不上號。運河溝通南北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如唐代皮日休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評價隋煬帝,不能因為他奢靡的個人作風,而累及運河,説“取盡脂膏是此河”,從而否認大運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的不朽功績。展覽的第一件展品為清《大禹治水圖》,與皮日休的詩“共禹論功不較多”呼應,體現了當代人對大運河歷史文化價值的再審視、再評估。

隋代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運河四段,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到了元代定都北京後,裁彎取直,相繼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和通惠河,大運河成了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網,運糧的漕船可直達北京城內的積水潭。展出的明代《運河全圖》,描繪了運河及黃河的河道大勢、水利工程和沿途城池,清代的《運河形勝圖》,則描繪了大運河的磅薄氣勢。

大運河溝通南北,澤被後世,隋煬帝的主導作用不可否認,不管他是出於好大喜功,還是深謀遠慮,利在韆鞦當屬不爭之實。展品裏多件隋煬帝墓出土的器物,如鎏金銅鋪首、玉璋等,寄託著隋煬帝避禍求福的願望,似也提醒後人公正評述其功過。

大運河像一條大動脈,供血供氧,直達中樞,千年不絕。

漕運將南糧北運,供應歷代北方的王朝都城,強力支撐著中央政府的正常運轉,也支撐著王朝的軍事體系。如宋人張方平曾説:“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

大運河不僅每年運送幾百萬石的漕糧北上,同時還漂來一座北京城。明代,興建北京城耗費巨大,湖廣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運河北上。同時加入運河進行北漂之旅的,還有山東臨清的磚,從此有“臨清的磚,北京的城”之説。展覽中即展出了一組臨清窯戶燒制的貢磚,同時展出的還有清代《北京宮城圖》,一磚一木,仿佛凝固著大運河的千里波聲。

如果説大運河的波光中漂來了北京城,那麼北運河與南運河的交匯,則碰撞出天津城。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到金代的“直沽寨”,再到明代的天津衛,再到今天的天津直轄市,可以説大運河哺育了這座中國北方最大的海濱城市。展覽中的《潞河督運圖》,描繪的便是天津三岔河口一帶。圖中碼頭、衙署、店舖、酒肆、民居鱗次櫛比,官船、商船、貨船、漁船川流不息,天津城在忙碌的槳聲與喧囂的人聲中悄然興起。

除了每年北運數百萬石南糧,以及不可勝數的民生日用,大運河還連通了國內與海外。展覽顯示,元代歐陽玄在《中書右丞相領治都水監政績碑》:“東南過流求(古琉球國)、日本、東至三韓,遠人之名琛異寶、神馬奇産,航海而至;或逾年之程,皆有漕河以至闕下。”《馬可·波羅遊記》亦載,他沿京杭大運河南行,經蘇杭,可達刺桐港(泉州)。而從泉州出發,沿海上絲綢之路就會走向世界。

大運河承載和運送的又豈止糧和物,還有文化。若以文化之河的流量而論,其豐沛度堪比黃河與長江。

船上是糧,是貨,是蘇州的金磚,紹興的黃酒,是瓷器、漆器,是綢,是布。每一批貨物,凝結著運河沿岸勞動人民辛勞、智慧,承載著傳統技藝,不斷激發出新的創造。

展品中的明代松江布,便體現了明代棉紡織技藝的精湛。而談到松江布,就不能忘記德藝雙馨的黃道婆。她歷經磨難,學得海南黎族同胞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回松江,傾囊相授,使松江布的品質“望之如絨”,遠銷日本和朝鮮,獲得“衣被天下”的美譽。

運河的船上還有人。運河岸上的人閱盡千帆,或不知已被船上的人無聲浸染。船上的人帶著文化,像種子一樣,播撒到運河沿岸的城市、村莊,直到運河的盡頭,乃至更遠的地方。媽祖信俗即是文化在運河上輕盈流佈、發揚光大的典型例證。

媽祖原本是四海共仰的海神,隨著漕運的發展,媽祖信俗由海及河,一路隨漕船北上,直達京津。元代,天津的三岔河口作為轉運和倉儲重地,集結著大量漕運船戶,運糧的船工“不拜神仙不上船”,運河沿岸的天妃宮相繼興建,元泰定三年(1326年),天津的天后宮始建,此後奉祀日盛,成為天津的保護神。此番展出的清代《天津天后宮過會圖》,記錄下天后宮過會的盛大場面和全部過程。

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媽祖祭典(葛沽寶輦會)不過是一個側影。勾連南下與北上的大運河,在中國文化內部發揮了活絡之功效,讓中華文化歷經碰撞重組,涅槃新生。(謝忠軍)

推薦閱讀
大運河河北青縣段發現33米長糯米漿灰土壩 日前,河北青縣文物部門在境內大運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段33米長的糯米漿灰土壩。這是繼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景縣安陵鎮華家口夯土險工之後,在大運河河北段發現的第三處糯米漿灰土壩。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發佈2021年元旦開放公告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近日發佈元旦開放公告,2021年1月1日至3日正常開放,時間為9:00—17:00(16:30停止入館),請觀眾根據要求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運河堤上國風跨年藝術展圓滿落幕 (圖文:天津武清劇當代藝術中心)。人民資訊發佈時間:12-2912:00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天津武清劇當代藝術中心攜手住總大光明中心劇當代演藝中心舉辦了運河堤上國風跨年藝術展。隨後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知名畫家褚寶君,知名畫家王大方現場作畫並舉行慈善拍賣,所得善款將全部捐獻給貧困兒童。
科技再現非遺與運河文化,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首演成功 在現代科技呈現的炫麗視覺畫面下,LED大屏技術再現了千年大運河熱鬧忙碌的場景,也展現了星辰之下大運河的寧靜與寂寥,還有暴風雨來臨時的緊張……《帆影弦歌萬千重》以運河為線,引入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並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串聯起南北方的昆歌、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古琴、商羊舞等非遺表演形式,將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融為一體,相互襯托,打造出全新的大型非遺原創器樂劇,同時也描繪勾勒出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就像運河水一樣川流不息、傳承有序。運河之上,傳來悠悠箜篌之音,與簫聲琴瑟相合……12月25日,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在北京隆福劇場成功首演。”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將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中國非遺文化視聽盛宴。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