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一座遺産城市的未來生活!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集中開工

發佈時間: 2021-01-04 17:00:30 | 來源: 杭州日報 | 作者: 任彥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是杭州的“城之命脈”,孕育滋養了杭州城市千年發展。

今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全面集中開工。這又是杭州對大運河的一次創新實踐,將會重構一座遺産城市的未來生活方式。

杭州地處京杭大運河最南端,也是浙東運河的發端。大運河杭州段穿城而過,總長110余公里,包括11個遺産點段。大運河杭州段作為一處活態大型線性遺産,至今仍發揮交通航運、水利行洪、旅遊景觀等功能,是杭州的“城之命脈”。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大運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杭州市以符合當代審美的現代城市理念,對大運河(杭州段)沿線11處遺産點段,各級文物保護點,約10萬平方米工業遺存做出科學評估,進行嚴格保護。

12月15日,杭州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指出,要精心打造大城北等城市重點功能區塊,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著力打造國際運河文化示範城市。在前期運河綜保工作的基礎上,以大城北3.5平方公里示範區為主要抓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杭州市運河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共16個,包括5個重點文化標桿項目,分別是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將在保留歷史元素的基礎上實行保護和改造,以千年運河歷史、百年工業遺存為內涵,力求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的同時,為市民和遊客創造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間。按照“生態優先,文化先導,産業主導,市場運作”的保護與開發理念,“活態傳承千年運河文脈,人性化營造山水自然生態景觀,讓大運河杭州段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將引導數字經濟等知識密集型高端産業培育與發展,促進産城融合,營建一個具有未來感的城市空間,以符合當代生産、生活需求理念,導入公園綠地、遊艇碼頭、旅遊休閒、TOD綜合體、博物院和劇院等對標世界一流,打造構建全新的、與時代一脈相承的城市空間與文化生態。

接下去,杭州市運河集團將緊緊圍繞“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發展導向,抓住“亞運會、大都市、現代化”重要窗口期,凝聚共識,深謀實幹,落實好全會精神,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著力打造國際運河文化示範城市,努力把美好藍圖轉化為生動實景,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

讓大家沉浸式地體驗京杭大運河文化

項目西臨京杭大運河,位於昌運橋北側,靠近規劃麗水路。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用地面積5.71公頃。定位為打造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品質文旅目的地和體驗式博物館,包含博物館、運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相關配套等多種功能。

不同於綜合性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是一個專題博物館。未來這裡既會運用高科技手段,讓大家沉浸式地體驗京杭大運河的文化,又會成為運河文化的研究高地,成熟的運河IP將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同時,以打造一個高品質的國家級博物館為目標,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的建設,成為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浙江擔當”的一個標桿項目。

該項目的建築設計由“鳥巢”的設計團隊——赫爾佐格和德默隆事務所操刀,他們用“懸停筆觸”的概念,在大運河之上打造出一個懸浮的博物館。計劃2023年底建成投入試運營。

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

延續杭鋼記憶,活用工業遺存,打造文化地標

項目位於大城北示範區,緊鄰半山國家森林公園,距離武林商圈約10公里。總佔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開發量約50萬平方米,其中地上約32萬平方米,地下約18萬平方米。周邊3公里範圍內分佈著崇賢居住區、康橋居住區、桃源居住區、田園居住區,居住人口超過30萬人。

項目規劃利用保留下來的高爐、焦爐、筒倉、煙囪等工業遺存打造文化地標,同時通過建設杭鋼湖,聯通杭鋼河、電廠河,打通地塊南北水系,形成山水環鏈,開發水上運動和文旅項目,打造多個室內外自由聯動的活動空間,包括沿運河及其支流的濱水景觀帶、大型綠地公園、慢行遊步道等,滿足都市親綠、親水、親人文等需求。未來,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將是一個集創意和辦公,藝文活動,體育休閒為一體的綜合場地,定位為年輕、時尚、活力、先鋒等主題,還計劃通過舉辦水上運動、工業馬拉松、音樂節等活動集聚人氣,打造未來城市生活的亮點。

該項目由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與TLS景觀設計事務所聯合設計。計劃于杭州2022年亞運會之前開放部分公共區域。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

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

打造國際知名的超級線性公園

整個項目將連接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大運河,串聯煉油廠文化地標、地鐵上蓋綜合體、中央運動生態島、杭鋼舊址公園等,通過深入挖掘工業遺産潛在價值、將工業廢棄材料加以利用,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建立起時間維度的關聯性,形成結合文藝體系的創新型景觀大道。

內部將用觀光小火車串聯,形成旅遊體驗、運動休閒、商業零售等多種業態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間,打造超級線性公園和特色景觀大道。

大城北中央景觀大道建成後,將打造若干個特色鮮明的活動,預計每年可吸引客流300萬人次。未來作為大城北示範區的特色地標之一,也將和其他運河項目一起,成為展示大運河形象的重要窗口。該項目計劃于杭州2022年亞運會前建成。

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

打造“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範”

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項目位於杭州大城北核心區,項目範圍東至大運河杭鋼舊址綜保項目,南至上塘河,西至京杭大運河,北至崇杭街。沿線主要由京杭大運河、電廠河、杭鋼河、上塘河、宣杭鐵路防護綠帶、支流水系及新開挖河道等兩岸濱水公共空間構成,形成集觀光、休閒、跑步、騎行等多種需求為一體的生活化的公共文化空間,組成半山與運河之間的山水景觀環鏈,打造具有標誌特性、文化特徵、國際水準的濱水空間。

其中,杭鋼河景觀帶(康賢路-吳家角港)項目是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總面積約為11.7公頃,總長度約為1.2公里。整體風貌定位以工業印記與現代藝術融合為主題,打造山水氤氳、南柔北剛、簡潔優雅的景觀風貌。目標是打造“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範”,呼應當代城市濱水人居新需求,沿承杭州大城北發展新定位,建設面向新時代的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秉承綠色、開放、人本、藝術、共用的設計理念,沿線設置若干個以文化活動為主題的水岸活力公園,打造杭鋼河·城市濱水開放綠地、國際賽艇大師賽舉辦地、國際青少年賽艇比賽基地等。計劃2023年貫通。

小河公園

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公園

項目位於京杭大運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匯處,北臨橋西歷史文化街區,西側為小河歷史文化街區,東望青莎公園,南接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總用地面積49387平方米。

公園的整體設計結合原中石化小河油庫歷史建築群,並加以保護和改造,在留下城市記憶的同時彰顯工業文明的人文情懷,將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地標文化藝術公園,計劃于杭州2022年亞運會前建成開放。

該項目由隈研吾主創設計。作為京杭大運河杭州主城區段綜保工程的收官之作,計劃于杭州2022年亞運會前完工並對外開放。

此次集中開工的項目還有:大運河未來藝術科技中心、杭鋼河(康賢路-吳家角港)景觀帶、運河灣國際旅遊休閒綜合體一期、JG1206-01江河換乘站項目、運河新城單元GS1001-02地塊公共租賃房、運河新城單元GS1202-A33-30地塊36班初中、閘弄口18、20地塊拆遷安置房、康園路工程,以及梅城古鎮的金源昌精品酒店二期、望山梅酒店等項目。

 

推薦閱讀
央視昨起播出“大運河”滄州系列節目 本報訊(記者牛健存于艷玲)從昨天起,央視四套大型系列節目《遠方的家·大運河》,連續3天播出滄州系列節目。記者了解到,《遠方的家·大運河》滄州系列節目共分《運河之城·滄海之州》《運河之畔·文武滄州》《運河之畔·築夢滄州》三集。在第二集中,觀眾將跟隨鏡頭與武術名師過招,感受滄州武術的獨特魅力。
全國、省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湘桂運河和營商環境工作 朱洪武參加視察活動時指出,建設湘桂運河項目,離不開各級人大代表的鼎力支援,市委、市政府將全力落實本次座談會精神和各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和要求,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代表們結合永州發展實際,暢談了湘桂運河項目建設的重要意義,並對如何推進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紅網時刻永州1月4日訊(永州日報記者何繼鳳劉思寧)1月4日,部分全國、省人大代表開展集中視察湘桂運河和營商環境工作。
“我家住在運河邊”文藝演出進校園 據悉,“我家住在運河邊”主題宣傳系列活動還將持續走進基層,以公共文化志願服務為平臺傳承運河文化。
河南省實施大運河河南段國土空間嚴格管控 未來,我省對大運河河南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將實施分段引導性管控和分區約束性管制,並在空間形態和風貌指引上提出要求,實現大運河保護和兩岸高品質發展雙贏。本報資料圖片我省將從三個方面對大運河河南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實行差異化管控1實施分段引導性管控,不同河段將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顯示特色。將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分為文化遺産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生態控制區、村莊建設區和一般農業區等7個分區,根據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的管制要求。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