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價值

發佈時間: 2021-01-04 17:00:45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 吳楠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保護好運河遺産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近日在江蘇宿遷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共同保護好大運河,建設致富河幸福河”主題,共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之策,努力讓運河更好地造福人民。

古老運河煥發新生機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大運河沿岸各地紛紛響應,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奮力譜寫大運河文化保護新篇章。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介紹,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工作舉措不斷創新,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大運河立法、文旅基金設立、研究院組建、出版工程實施、大運河博物館建設等工作推動著江蘇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充分體現了江蘇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取得的積極成效。

千年運河重新煥發生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田伯平表示,經過大規模治理,從山東濟寧至浙江杭州近900公里的京杭運河航道得到了恢復和改善。江南運河和淮揚運河兩段航道歷經兩千多年,至今仍然是京杭大運河最繁忙的一部分。大運河的核心本質是“運”,保護好大運河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大運河。

加強大運河文化研究

如何把大運河這條歷史悠久、南北交融的經濟帶、政治帶、交通帶、文化帶和生態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夏錦文表示,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面闡釋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學術使命。要堅持保護、修繕與環境整治相結合,通過完善的保護利用規劃體系,打造沿運河線性特色文化空間,構建遺産保護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協調並進的新格局。

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會長譚徐明提出,我們要整體保護與利用運河遺産,使歷史與現代有機融合。在展示體系上,要通過政府層面予以整合與提升,建立統一的遺産標識體系。在保護利用上,要以運河水道、閘壩樞紐保護為核心,保護與利用有代表性的閘壩工程、運口工程遺址區,融合文旅産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姜師立建議,大運河沿線城市和相關部門要聯手挖掘和提煉大運河的文化價值,朝著建立“運河學”方向努力。運河本身是鮮活的,它涉及文物、遺産、歷史、經濟等眾多領域,發展“運河學”有利於深入挖掘和提煉大運河文化遺産。淮北師範大學副校長余敏輝建議,建立跨地區的協調聯動機制,激發各地參與建設的熱情,挖掘和提煉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加強研究合作。

會議由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中共宿遷市委宣傳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主辦。

 

推薦閱讀
央視昨起播出“大運河”滄州系列節目 本報訊(記者牛健存于艷玲)從昨天起,央視四套大型系列節目《遠方的家·大運河》,連續3天播出滄州系列節目。記者了解到,《遠方的家·大運河》滄州系列節目共分《運河之城·滄海之州》《運河之畔·文武滄州》《運河之畔·築夢滄州》三集。在第二集中,觀眾將跟隨鏡頭與武術名師過招,感受滄州武術的獨特魅力。
全國、省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湘桂運河和營商環境工作 朱洪武參加視察活動時指出,建設湘桂運河項目,離不開各級人大代表的鼎力支援,市委、市政府將全力落實本次座談會精神和各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和要求,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代表們結合永州發展實際,暢談了湘桂運河項目建設的重要意義,並對如何推進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紅網時刻永州1月4日訊(永州日報記者何繼鳳劉思寧)1月4日,部分全國、省人大代表開展集中視察湘桂運河和營商環境工作。
“我家住在運河邊”文藝演出進校園 據悉,“我家住在運河邊”主題宣傳系列活動還將持續走進基層,以公共文化志願服務為平臺傳承運河文化。
河南省實施大運河河南段國土空間嚴格管控 未來,我省對大運河河南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將實施分段引導性管控和分區約束性管制,並在空間形態和風貌指引上提出要求,實現大運河保護和兩岸高品質發展雙贏。本報資料圖片我省將從三個方面對大運河河南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實行差異化管控1實施分段引導性管控,不同河段將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顯示特色。將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分為文化遺産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生態控制區、村莊建設區和一般農業區等7個分區,根據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的管制要求。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