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行走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之父”郭守敬:度越千古耀星河

發佈時間: 2020-12-28 16:10:47 | 來源: 河北新聞網 | 作者: 曹錚 肖煜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記者手記】

大運河悠悠蕩蕩自臨西尖冢流入邢襄古城,沿河北、山東兩地邊界北去,于清河渡口驛出境,58公里澤被古城之水,不僅是大運河舟楫競發的一個片段,還流淌著大運河的生命基因。出生在邢臺的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設計並主持修建了通惠河,使江南漕糧得以伴著一河盛景北上,直達京城。度越千古,郭守敬對河湖水系的規劃整治成為奠定城市文脈基本格局的空前壯舉。不久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漫步邢襄,走近“京杭大運河之父”郭守敬。

邢臺達活泉公園內的郭守敬銅像及觀星臺。河北日報記者田瑞夫攝

信步河北邢臺達活泉公園,高聳的楊樹夾道而立,筆直的青石路將一行人送到郭守敬銅像前。“他手中所持四卷圖紙,分別代表他在天文、水利、數學、儀器儀錶製造四個方面的科學成就。”正當我們仰視這位遠眺運河的先賢身影時,郭守敬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迎了出來。一幅打造風光旖旎運河盛景的智慧與功績圖卷,便在這一園一館中逐漸鋪展開來。

“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明代大學士李東陽一首《過鰲頭磯》,將昔日大運河邢臺段槳聲帆影的景致描繪得聲情並茂。而成就這繁盛景象的,便是生長在邢襄古城的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歷史上的大運河雖然都以北京、杭州為端點,但曾經歷過兩種走向,不同走向的分界點便在元代。元代以前的大運河形成于隋唐,以中原腹地洛陽、開封等為節點,向北京、杭州兩個方向展開,略呈弓形分佈。元代郭守敬通過山東段運河的開鑿,使京杭之間不再繞道洛陽,航道被拉直和縮短,此後形成了京杭大運河。七百年前的智慧閃光,在華夏大地上定格為鬼斧神工的水利奇觀,大運河這才跨越魯中丘陵,進入了燕趙大地。

那些老去的影像、過往的時光,從未被邢襄古城遺忘。站在郭守敬規劃京杭大運河勘察路線示意圖前,塵封的歷史記憶頃刻間被打開,大運河浩蕩醇厚的氣息撲面而來——西元1293年,元大都(今北京)秋意正濃,滿城黃葉。城中沸反盈天,一條新通航的河道兩岸圍滿了百姓,他們歡呼雀躍地迎接著滿載糧食貨物,從江南遠道而來的船隻……一條大運河以最科學的路線連接起北京和杭州,從元代到明清,帆檣蔽日、萬艘朝宗,運載著半個天下的財富往返不息。

“郭守敬通過對隋唐大運河的截彎取直,使京杭之間的水路運輸行程縮短近800公里。此外,他還設計並親自主持了通惠河的修建,使漕糧可以直運京城……”紅柱金瓦、石基飛檐的倣古建築群內,郭守敬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講解將我們的思緒拉回現實。京杭大運河圖紙上分佈的水閘,顯示著智慧的力度與美姿。元代採用“閘化運道”的方法控制大運河水位實現逆水行舟,濟寧到臨清一百多公里航道上有30余座閘,僅大都城區至通州段便設計了24座閘,這些如同琴弦品位般精確有效的設計均出自郭守敬之手。

然而,大運河水利工程設計實施僅僅是郭守敬畢生成就的一部分。他在天文、曆法和數學等方面的卓越貢獻足以令後人驚嘆。觸摸著他創制的簡儀、仰儀、正方案等儀器,感受到的是華夏先人的智慧和力量。

“這位老爺爺是誰啊?”“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他是咱們的老鄉……”耳邊忽然傳來奶聲奶氣的問話和充滿自豪的回答。紅衣花褲的小女孩仰著小臉,凝視郭守敬銅像,身旁的父親溫聲細語地講起這位“京杭大運河之父”的不朽功績。“這座銅像是1985年建成的,我們算是‘同齡人’!”這位帶著女兒在園中游玩的男子叫張明,土生土長的邢臺人,對家鄉的風土人文了解頗多,他説希望女兒能記住這位家鄉人引以為傲的先賢大能。言談間,自然流淌出對故鄉熱土的深情。

很多城市都有一條以人命名的道路,邢臺也不例外。達活泉公園南門正對著的,便是“守敬北路”,那是後人感念郭守敬的方式。街上一座經營了三四十年的“守敬照相館”,如今已變成“守敬照相數位沖印”。無論名稱如何變化,“守敬”二字顯然帶著深摯的敬意,彰顯著這座古城歷史和文化的印記。同樣鐫刻著悠遠文化基因的,還有市區內的郭守敬小學。清晨路過這裡,來往的車輛、行人都自覺放慢車速和腳步,讓人心中升騰起一種感動。

雖然大運河並未流經邢臺市區,但古城孕育出的“京杭大運河之父”郭守敬,將這座城市與運河史牢牢地聯繫在一起。如今,郭守敬紀念館已成為全國郭守敬研究中心,並以其雄偉的建築、新穎的陳列、幽雅的環境,先後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往來遊人日復一日的品讀中,大運河氣韻悠長,絲絲縷縷沁人心脾。

實現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的無限智慧和科學領域的不凡成就,讓郭守敬成為歷史時空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名字來命名月球上的地貌,其中有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在其周圍,是愛因斯坦、牛頓、阿基米德、歐姆、焦耳……

將目光望向大運河歷史深處,品讀郭守敬的家鄉,與古人對話,與風物交流,震撼與自豪漾出心間,頗有“品一城而知天下”的感觸。踏上去往大運河水岸的路,不禁久久回眸,遙想七百年前的古人,撐一葉小舟,順水而下,道別時也忍不住回過頭來,向漸行漸遠的邢襄古城深情凝望吧……

(河北日報記者曹錚肖煜)

 

推薦閱讀
“首博(東館)鑲嵌于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 古韻風帆”描繪運河圖景 首都博物館(東館)是鑲嵌在城市綠心中的“古韻風帆”,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于一體,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向“運河之舟”致敬。
滸墅關:一體化發展演繹現代版“運河繁華圖” 蘇州滸墅關,正以項目大突破為筆,勾勒一幅現代版“運河繁華圖”。
感悟運河文化魅力 德州開展古運河文化主題采風活動 為充分感受德州市古運河文化,觸摸深厚寬廣的運河文脈,12月26日,德州市董子文化研究會、運河文化專委會組織專家學者進行采風調研。
千里運河第一灣:河畔舊廠區變身宿遷網紅公園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公園充分利用大運河宿遷段豐富的文化遺産,深入挖掘大運河的建設和發展歷史,重點打造靳輔廣場、四世同堂廣場、運河記憶館等景觀節點,復現了宿遷對大運河的文化記憶。宿遷市住建局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顏崇照介紹,運河灣公園是宿遷市委市政府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具體行動,是宿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項目,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