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三“地安門(下)”

發佈時間: 2020-10-20 10:46:4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地安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地安門-作用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墻正中,與皇城南門-天安門相互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70年),稱“北安門”,俗稱“後門”。清順治九年重建,改稱地安門。地安門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因為是皇城的北門,凡為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著名畫家為長卷作畫留影

地安門古跡 1-景山

景山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佔地32.3公頃,原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禦苑。景山一名是清初改稱的。景山高聳峻拔,山上的五座亭子,為乾隆年間興建。當時山上叢林蔽日,樹木蓊鬱,風光壯麗,鹿鶴成群,生機盎然,極富自然野趣。為北京城內登高遠眺,觀覽全城景致的最佳之處。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該處是個小山丘,名"青山"。據傳明代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俗稱。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萬歲山",又稱大內的"鎮山"。山下遍植花草、果木,有"後果園"之稱。封建帝王常來此賞花,習箭、飲宴,登山觀景,是一座優美的皇家花園。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景山,元代,這裡有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屬於元大內後苑的範圍。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宮時,曾在這裡堆過煤,所以又稱煤山。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所以,風水術士稱它為"鎮山"。明清時園內種了許多果樹,養過鹿、鶴等動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園,山上曾叫萬歲山。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改名為景山。景山名稱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詩·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説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內有一座景山;其次,因為這裡是帝後們"禦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該園1928年辟為公園。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景山五亭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造型優美,秀麗壯觀。居於中峰的叫萬春亭,是一座方形、三重檐、四角攢尖式的黃琉璃瓦亭,宏偉壯觀。其兩側是兩座雙重檐、八角形、綠琉璃瓦亭,西側的稱為"輯芳亭",東側的稱為"觀妙亭"。兩亭外側還有兩座圓形、重檐藍琉璃瓦亭,西為"富覽亭",東側的名叫"周賞亭"。舊時,每座亭內均設有銅鑄佛像一尊,統叫"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鹹的"五味神"之稱。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景山上還流傳著一段“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淒涼故事。明末崇禎帝吊死之處在景山東麓,原有一棵老槐樹,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的自縊處。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豺狼當道,民不聊生,從而導致人民揭竿而起。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時,崇禎見大勢已去,在走投無路之下,便逼死皇后,砍殺昭仁公主等,然後倉皇逃到景山,以發遮臉,吊死在駝背的老槐樹下,從此明王朝滅亡。陪同崇禎自盡的還有他的御前太監王承恩。原樹早已枯死伐除,現存槐樹為重新栽種的,並挂有説明牌,記述了這一歷史事實。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地安門古跡 2-凈業寺

西海又稱“凈業湖”、“凈業寺湖”、“凈業河”。史書上有所記載:“凈業湖在德勝門西,即積水潭,以北岸凈業寺得名”。《帝京歲時記勝》記有:“帝京蓮花盛處,內則太液池金海,外則城北西北隅之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或因水陽處有凈業寺,名為凈業湖。三伏天,上駟苑官校于潭中浴馬。岸邊柳槐垂蔭,芳草為茵,都人結侶攜觴,酌酒賞花,遍集天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京城古跡考》也有如下記載:“據燕都遊覽志,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亙二里余,南北半之。西山諸泉,從高粱橋流入北水關,匯此。池多植蓮,因名蓮花池。池上有凈業寺,又名凈業河。遊必從小徑入,抵蝦菜亭,乃盡幽深之致;稍折而南,直環北安門宮墻左右,流入禁城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稱海子套。今查德勝門內李廣橋,有蓮花池,池上有莊親王家庵,即凈業寺。”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凈業寺是什剎海著名的寺廟之一,與普濟寺、鎮水觀音庵、太平庵、三官廟、真武廟等宗教建築點綴在西海沿岸,為西海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傳説凈業寺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內宮監太監袁亨,司禮監太監妙福等捐資修建,原叫“智光寺”,後改名為“凈業寺”。凈業寺坐南朝北,依次有山門、前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有殿房五十八間。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凈業寺臨水而建,周邊環境優美,舊時人們到此除了唸經拜佛,祈求福運外,還有就是在這裡欣賞美好的景致。“去水止尺許,其東有軒,坐蔭高柳,荷香襲人,頗有江南雲水之勝,尤為盛夏消暑之佳境。”前人曾有這樣的描寫:“禪堂入暮可曾關,馬逐飛花向此間。鐘界朝昏應自急,水流深闊正如閒。蒼然野岸燈初過,迥爾疏林月始灣。風定湖光分半翠,不知是影是真山”。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當年一些文雅之士、尋常百姓常匯集于凈業湖畔。春禊時可到普濟寺賦詩品茗、登高遠眺;盛夏時可在凈業湖邊觀看皇家洗禦馬的盛景;中元節時可到寺中觀賞“盂蘭盆會”盛典;夏秋時節晚間在湖邊賞月賞景;還可到凈業湖邊品蓮觀荷、燃放荷燈……。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地安門古跡 3 -廣化寺

廣化寺,東鄰銀錠橋,西鄰宋慶齡故居,全寺佔地面積20余畝,擁有殿宇329間,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寺內主要有: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廣化寺大約建於元朝,據《日下舊聞考》援引《柳津日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體年代不詳。另據明《敕賜廣化寺記》碑載:元天順元年(1328年),靈濟號大舟“到慶寧寺住,至順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發願禁足二十年不出門,一心唸佛……十年後成此大剎。”據此,廣化寺的創始年代大約在1342年前後。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寺坐北朝南,佔地1公頃多,殿宇329間。主要建築分為五路,除了一般寺廟的中、東、西三路外,又在兩旁增建東二路和西二路。中路是全寺主體建築所在,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東路是由戒壇、齋堂、學戒堂等建築組成的院落;西路的主要建築有大悲壇、祖堂、法堂、方丈院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山門三間,灰琉璃筒瓦單檐歇山頂,正中為白石雕花拱券門,門上懸“敕賜廣化寺”金字匾。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殿內供彌勒佛坐像及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建於高大石臺基之上,殿前有平臺與天王殿相通,平臺兩側有明清石碑四座。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原供佛像已毀於“文革”期間,現供密宗大日如來佛像係從別處移至。藏經樓二層,灰瓦硬山頂,下為般若殿,上為藏經閣,兩側有合角樓及配殿。東路建築僅東二路尚存二層殿,余皆拆改。西路相對保留較好,西一路和西二路均有二進院落存留。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清時期,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為京都有影響的佛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大雄寶殿丹墀下發掘了兩通斷殘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賜廣化寺記》碑,僅存上面幾句引文依稀可見,為研究廣化寺的創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另一通《正宗記》,明成化二年(1466年)建立,萬曆二十六年(1598)重修,刻有“廣化寺開山第一代住持靈濟號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圓環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號法名。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地安門篇鑒賞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請書碑》中記載: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當時住持廣殊法師敦請自如和尚任方丈,從此,廣化寺成為“十方寺”。自如方丈圓寂後,印法法師繼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歷二十年,募資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所載:“後海北岸之廣化寺,古剎中之新者。聞光緒韌年殘敗殊甚,後募化于恭邸,為之重修正院殿宇。”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體彩杯” 常州市第二屆古運河皮划艇大賽成功舉行 10月17日上午,2020年運動龍城大聯賽之“體彩杯”常州市第二屆古運河皮划艇大賽在西瀛門明城墻段舉行。來自常州全市的84名皮划艇愛好者參賽,其中最小年齡10歲,最大年齡64歲。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邯鄲篇 邯鄲市地處河北省南段冀南平原,西靠太行山脈,東臨滏陽河,並接華北平原。邯鄲段大運河歷史悠久,肇始於東漢末期、形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延續至今的邯鄲運河文化,以其跨越時空之長、流經地域之廣、遺存之豐富,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四“東安門(下)” 東安門位於今南、北河沿大街東側,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東皇城墻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墻外,宣德七年(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墻內。墻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檐歇山頂。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四“東安門(上)” 東安門位於今南、北河沿大街東側,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東皇城墻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墻外,宣德七年(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墻內。墻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檐歇山頂。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