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抓好大運河文旅融合的五個著力點

發佈時間: 2020-10-15 11:27:55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佈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簡稱《規劃》),這是繼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之後,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建設的又一重要戰略部署。《規劃》立足於大運河沿線的發展實際,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主線,從總體要求、推出大運河文化藝術精品力作、推進文化遺産和旅遊融合發展、提升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水準、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和系列品牌、促進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規劃實施保障8個方面出發,系統提出了融合發展的具體領域、重點任務和實現路徑,力求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融合,加速將大運河打造為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

大運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富集區和中華文明歷史記憶的重要承載地,目前沿線有水工遺存等物質文化遺産10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400余項,沿線8省市的文化産業年增加值佔全國比重超過50%,旅遊業已經成為沿線城市的戰略性支柱産業,這為大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為了進一步推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互促升級,在落實《規劃》各項戰略部署時,需要重點抓好如下五個著力點:

第一,以文化為硬核,做好大運河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與現代轉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主脈。大運河文化是千百年來因水運而産生、發展、流傳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多層次、全方位、不間斷地深化對大運河文化內涵的認知,是推進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的前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順應大運河主導功能的變遷和新時代價值的引向,應根據《規劃》的整體部署,著重挖掘大運河所蘊含的中華民族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執著信念,尊重規律、創新克難的創造精神,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文化態度,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智慧,並積極推進現代闡釋、創新轉化和創意傳播,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相融合,涵育出時代意涵與價值,形成文旅融合發展的獨特基因與精神內核,將大運河打造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示範區。

第二,以需求為導向,豐富特色優質文旅産品和文創精品的供給,持續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獲得感和自豪感。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是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核心是研發出具有大運河文化特色、符合時代審美、貼近現實需求的文旅産品和文創精品,營造出高顏值、可激發人們自我表達和情感共鳴的新場景,賦予大運河特定的文化價值和空間意義,讓“近者悅、遠者來”。特別是要抓好《規劃》中設計的文旅遊覽聯程聯運經典線路,包括世界文化遺産研學遊、華夏曆史文明體驗遊、運河紅色文化傳承遊、運河古鎮記憶遊等,以大運河為紐帶,以點串珠,打造一條光彩奪目的中華文明鏈和文旅隆起帶;充分利用學術研究成果,支援各類市場主體圍繞大運河的典型文化元素,研發具有故事性、藝術性、實用性、時尚性和創意性的文創産品,更可觸、可感地傳遞大運河文化,增進人們的文化認同,提高人們的文化自信。

第三,以聚焦戰略為突破,發揮重點城市、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快速擴大文旅融合的規模、能量與影響。大運河沿線各地在基礎條件、發展水準、能力意願等方面有差異,不宜平均用力、不強求齊頭並進,應在戰略設計上有區別、有側重,集中精力打造“增長極”與“排頭兵”,實現以點帶面,促進全線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其中,除了根據經濟基礎、文化資源、城市能級等因素著力培育幾大節點城市外,重點是建設好《規劃》所列出的一批基礎性、緊要性和示範性的重大項目,以其作為戰略引擎,推進文化資源向文旅産品高效轉化。對於各地新謀劃的文旅項目,要注意做好項目的前期研究,大膽想像、小心論證,完善需求分析與科學測算,做好建設、管理與運營模式的論證,明確誰來做、誰來消費、效益如何等問題。如果政府一味追求高大上,企業一味追求短平快,很可能對生態環境脆弱的大運河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

第四,以數字賦能為動力,加強數字牽引和創新驅動,加速大運河文化與新科技、新場景融合,打造數創大運河。對數字技術與新業態的重視,是《規劃》的重要特點,也是規劃的落實重點。順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背景下對數字服務的新需求,應充分發揮移動互聯、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技術等對傳統基礎設施的賦能與提升作用,加速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大運河文旅融合基礎設施,以數據的暢通流動、開放共用和泛在融合,促進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積極利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契機,推進數字再現工程,大力培育基於5G、大數據、物聯網的新型文旅業態,推進VR體驗遊、“雲旅遊”發展;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研發大運河文化IP,發展數字創意、數字藝術、線上視聽等,發揮數字技術對文旅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主動利用微信、微網志、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從不同維度、面向不同群體,提高大運河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讓更多年輕人認知與熱愛大運河文化,自覺傳承與創新大運河文化。

第五,以構建共生進化體為保障,推動多方力量協同互動,實現共建共用共治,促進大運河文化持續創新與永續發展。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橫向涉及8省市30多個城市,縱向涉及水利、交通、文旅、環保等部門,是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規劃》實施過程中,應注重融合策略,將大運河文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借助大運河獨特的歷史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戰略價值,推動城市聯動、部門協同、多元合作,動員、整合廣泛的資源和力量參與到融合發展中,將大運河建設成由眾多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的有機生態系統,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融合發展格局,以創新的方式推動大運河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與時代風采,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

(作者熊海峰,係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教師)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門(上)” 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
抓好大運河文旅融合的五個著力點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佈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簡稱《規劃》),這是繼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之後,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建設的又一重要戰略部署。
嘉興市政府常務會議組織學習《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 10月14日,嘉興市人民政府市長毛宏芳主持召開八屆市政府第48次常務會議。會議第一階段,對《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進行了專題學習,並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張碩領學。
“有京師不能無儀真” 揚州這段運河太牛了! 你知道儀徵運河在京杭大運河中歷史地位嗎?正是依靠漕運鹽運,這個唐代的小鎮,到宋代已發展成“風物淮南第一州”,甚至“有京師不能無儀真”之説。昨天,廣陵書社出版的《儀徵運河和漕運》,首次完整系統地介紹了儀徵運河的前世今生。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