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門(上)”

發佈時間: 2020-10-15 11:27:4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天安門

謝冰岩書

咏天安門 〔清〕毛奇齡

雙闕平明卷霧開,九重頒詔出層臺。

幡懸木鳳銜書舞,仗立金雞下赦來。

天安門-作用

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

天安門居於京城中央,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清順治八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墻臺,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

圖為《京門九衢圖》-北京市原副市長劉海燕觀看長卷留影

明、清兩代宣佈皇帝詔書的儀式就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不同的是,在明朝,詔書盛在一個木匣子裏;而清朝則是銜在一個木製金漆鳳凰(叫“金鳳”)的嘴裏,自正中城堞用繩縋下,然後複製分發全國,古稱“金鳳頒詔”。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鬥拱和梁枋。鬥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鬥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鬥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釐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臺,四週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墻,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臺,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天安門-城臺

城臺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古跡 1-大清門

大清門位於皇城天安門之南、內城正陽門之北,城市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初稱“大明門”,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改名“中華門”。門南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門前為正方形,深廣數百步小廣場,周繞石欄,稱“天街”,俗稱“棋盤街”,以形似棋盤之故,中間禦路似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門北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一百一十間,稱“千步廊”,又東、西折有向北廊房各三十四間,皆連檐通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清兩朝,吏部、兵部常在東側千步廊選拔官吏,叫做“月選”、“官掣”,禮部在那裏審核鄉試、會試考卷,叫“磨勘”;而西側千步廊則是刑部審判犯人的地方,稱為“朝審”與“秋審”。宮廷廣場中間有大青石鋪的甬道,使用的石料每塊長約三米,寬約兩米,兩塊並排鋪成。甬道兩側種植各種樹木,尤以紫丁香和白丁香著名,每當丁香開花時,爭香鬥艷,所以此處又有丁香林之稱。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整個宮廷廣場處在森嚴、幽深、神秘的佈局之中,成為朝廷禮法所繫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權至尊思想的集中體現。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了中華門,1976年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天安門前東、西兩側的左右門,位於北京天安門前的東西中軸線上,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解放後拆除。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天安門古跡 2-太廟

天安門西北側有社稷壇(1914年辟為中央公園,後改名“中山公園”),與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相對,一左一右,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設計原則。天安門東北側太廟原是明、清兩代皇家的祖廟,佔地面積13.9萬平方米。每到年末歲尾大祭的時候,將太廟供奉的帝後神祖主木牌移到這座殿裏舉行。祭祀前,皇帝齋戒于齋宮。祭日時刻,皇帝要穿祭服,乘禮輿出宮上殿。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古跡 3-社稷壇(中山公園)

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為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穀),後來才逐漸合而為一,共同祭祀。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剎,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內,改叫“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萬壽寺的基礎上建起了社稷壇。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社稷壇全園面積約360余畝,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建築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歷代皇帝都把“社稷”看做為國家的象徵,並自認為受命于天,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來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師、獻俘、旱澇災害等也要到此祈禱舉行儀式。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古跡 4-紫禁城

人們把北京稱為“紫禁城”,是因為那裏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古代,皇帝自稱“天子”,意思是天地的兒子。古人認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微居中央,太微和天帝設兩旁,所以“紫微垣”就作為了皇帝的代名詞。皇帝是人間至高無上的君主,他居住的宮殿是嚴禁黎民百姓靠近的,這樣,人們便把皇帝居住的宮城稱為“紫禁城”。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米的城墻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達78萬平方米,有房屋8700間。城墻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墻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古跡 5-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方形廣場。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因城門上有樓,故俗稱“五鳳樓”。午門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オ由兩掖門出入。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設鐘鼓。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鐘;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在明代,皇帝在午門外廣場杖打犯有過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罰的為數頗多,當場被杖打致死的也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古跡 6-三大殿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也稱“前朝”,其中心為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皇帝處理朝政、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每當皇帝即位登基、頒發詔書等慶典活動都在太和殿舉行。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朝賀”大典,一般在拂曉時分舉行。“三大殿”有個共同特徵:均建築在8.13米高的漢白玉石臺基上,臺基均分為三層,每層都有白玉石護欄。白玉石護欄的望柱上都有雲龍鳳紋裝飾,其下有排水用的白石螭首(俗稱排水用的“龍頭”)。“三大殿”共有1142個螭首,下雨時就會呈現出千龍吐水的奇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天安門古跡 7-金水河

天安門前的金水河,碧水清流,河上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這裡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禦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オ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眾生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泰安積極融入省會經濟圈,濟泰一體化開啟加速度 隨著京杭運河黃河以南段的全線通航,東平湖將成為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即將通航的老湖作業區年吞吐量達450萬噸,能同時停靠8條千噸級貨船,可承接來自濟南的大宗貨物運輸。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二“西安門(下)”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墻偏北處,是皇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西安門的主要街道十字路口有四個牌坊,分別在四個方向,所以也叫西四牌樓。
運河是什麼味道的?來嘗嘗這席“運河情” 你嘗過揚州的“運河味道”嗎?近日,2020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旅遊大類烹飪賽項在無錫舉行,由江蘇旅遊職業學院烹飪科技學院閔二虎、薛偉兩位指導教師帶領的學生團隊製作的“運河情”獲得“宴席設計與製作”團隊一等獎,更是拿下唯一的金牌。
淮安市領導巡查京杭大運河 10月15日下午,淮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虎以京杭大運河市級河長的身份,赴京杭大運河開展巡查。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