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江南大地上,古老運河這樣萌動生長

發佈時間: 2020-09-11 16:01:07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西元前486年,在今天的揚州蜀岡周邊,挖下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幾乎與此同時,在吳國大本營江南地區,一套完備的運河體系也即將形成。

春秋時期江南大地上的運河系統,乙太湖水系為中心,連接長江和錢塘江,是中國大運河中開鑿較早、自然條件最好、連續運用時間最長的河段。從無到有,縱橫交錯,這一套高效、快捷的水上交通網路從何時開始萌芽,又是怎樣建成的呢?在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一幕幕大戲中,又曾經發揮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透過2500年的歷史煙塵,追溯邗溝的由來,一個問題會浮現在腦海。吳國人開鑿的邗溝“溝通江淮”,將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連通。但吳國的統治中心,也就是今蘇州一帶距離長江岸線將近100公里,強大的吳國水軍是如何從太湖之濱駛入長江,從而進入邗溝,北上中原的呢?

“其實,幾乎與邗溝同時,江南地區還存在一條‘古吳故水道’,由東南向西北橫貫吳地,與長江相連,是吳水軍抵達邗溝的必經通道。”江南大學莊若江教授的介紹解開了這個謎團。

成書于東漢的《越絕書吳地傳》描述了這條古運河的流經地點和走向:“古吳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楊湖,出漁浦,入大江,奏廣陵。”據《中國水利史稿》等權威著作研究,古吳故水道(又稱古江南運河、通江運河)從今天的蘇州北門出發,入漕湖,通泰伯瀆,經梅村,至陽湖,在江陰利港附近進入長江,從而與揚州連通。這條全長85公里的古運河,又被人們稱為“古江南運河”。

江南地區水資源極其豐富,河網密布,水道縱橫,對於“善舟楫”的吳地先民來説,河流就是他們的道路,船隻就是他們的車馬。

在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口耳相傳中,早在西元前11世紀末,吳地始祖泰伯、仲雍兄弟從周原來到江南,定居梅裏。泰伯主持開挖了一條水道,以滿足灌溉墾殖的需要,後人為了紀念泰伯,稱之為“泰伯瀆”(又稱“太伯瀆”)。

泰伯瀆的遺址如今還能尋覓。9月初,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舉辦期間,記者來到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泛舟“水弄堂”,船剛過清名橋,左側一條和運河相連的河道便出現在眼前,它叫伯瀆河,前身正是泰伯瀆。

莊若江教授介紹,伯瀆河以梅裏為中心,東起漕湖,西至運河,全長約40多公里。和後世的運河有所不同的是,泰伯瀆更多承擔發展農業生産,灌溉良田,以備旱澇的作用。東漢糜豹《泰伯墓碑記》中稱:“(泰伯)築城郭以為藩衛,穿澮瀆以備旱潦”。泰伯瀆滋養了吳地先民,原無錫市文管辦主任夏剛草研究員説,泰伯瀆開鑿後,大片沼澤地因之變為良田,數年之間,“民人殷富”。

開溪鑿溝吳為先。用現在的眼光看,吳國人可謂“開河狂魔”。在太湖流域,他們在天然河道之間鑿渠溝通,形成早期運河雛形。《史記河渠書》這樣評價這個王國:“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史料記載中,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還有胥溪、胥浦、百尺瀆、常州府運河、練瀆、閭江等,它們基本上都流淌於今天的蘇南境內。

南京市高淳區固城街道的一處街心轉盤中,豎立著吳國名將伍子胥的塑像。他身著鎧甲,左手按住佩劍,右手張開,似在指揮千軍萬馬,威嚴的神態震懾著每一個參觀者。“流過高淳區全境的胥溪,相傳就是伍子胥主持開鑿的。”原高淳區文化局局長汪士延説。

吳王闔閭立足江南,厲兵秣馬,與環伺的諸侯展開較量。據《運河名城蘇州》一書的描述,胥溪的開鑿就是為了“西破強楚”。在伍子胥主持下,吳國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對自然水道加以疏浚、銜接、加寬、溝通。這條至關重要的戰略水道從蘇州胥門開始,經橫塘、木瀆、胥口入太湖,利用了荊溪水道,從宜興經溧陽到定埠,再從東壩入固城湖石臼湖,接水陽江水系直通長江。

北宋單鍔《吳中水利書伍堰水利》中如此記錄胥溪:“自春秋時,吳王闔閭用伍子胥之謀伐楚,始創此河,以為漕運。”根據地質學家丁文江等學者的研究,胥溪充分利用了自然河道,但在高淳東壩和下壩之間卻是一段很明顯的人工開挖河道,鑿通了一道土崗。從此,吳國水軍能揚著風帆,迅速從太湖流域直達楚地,同時也能快捷地運送軍事物資。胥溪開通後不久的一場戰役中,吳國水軍從胥溪入長江,北入淮水,天降奇兵,突襲強大的楚國,“比至郢,五戰,楚五敗”,創造了3萬吳國水師打敗20萬楚軍的戰爭奇跡。

面對另一個強敵越國,吳國也做足戰爭準備。又是伍子胥,他主持開鑿了胥浦。《河渠紀聞》引《治水述要》記載:“胥浦西連太湖,東通大海,自長泖接界涇而東,盡納惠高、彭巷、處士、瀝瀆諸水。”西連太湖,東通大海,斜向的胥浦在天然河流的基礎上開挖而成,既是太湖泄海的通道,也是吳國海運的通道。吳越爭霸時,吳國曾多次利用這條河道向前線運送糧食。

古吳故水道、胥溪、胥浦、百尺瀆、邗溝、菏水……以吳都蘇州為中心,以運河為骨架的區域性水運網四通八達,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四大河流,溝通了太湖、古丹陽湖、古射陽湖、古巢湖等湖泊,同時也能通往大海。借助這一體系,吳人訓練出一支縱橫于江河湖海之間的強大水軍,為吳國在春秋群雄的爭霸中頻頻取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從中國大運河的發展史上看,吳國人構建的運河水運網,也為後來大運河在江南的走向奠定基礎。

《大運河申遺文本》指出,至晚在秦初,長江和錢塘江以及太湖已通過人工水道加以溝通。此後,到隋重新統一中國前,江南地區的運河初具規模。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江南運河得到全線整治,江南運河主航道的線路也得以確立,即自長江邊的京口(鎮江)起,向南經曲阿(丹陽)、毗陵(常州)、無錫、吳郡(蘇州)、嘉興,經上塘河至余杭(杭州)接錢塘江。從此以後,歷朝歷代,江南運河一直是中央政府從江南收集漕糧的主要通道。

推薦閱讀
寧波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地標”城市 浙東運河(寧波段)位於大運河末端,是中國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兩段一點”(浙東運河虞余段、浙東運河寧波段和寧波三江口的慶安會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後,寧波不斷做好浙東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文章,充分發掘大運河(寧波段)“河海聯運”的獨有特色,為城市高品質高品位發展注入新活力。
由“鎮”到“城”,“運河第一鎮”的小城鎮發展之路 海寧長安鎮(高新區),是一座歷史文化深厚的千年古鎮,數百年前曾是運河上漕運船隊的必經之地,被稱為“運河第一鎮”。1個29億級的商業綜合體、2個城際站點、50個高品質樓盤、2所大學、10個城市社區……近年來,古鎮長安正加速由“鎮”向“城”跨越。
無錫:一體化中構建生態宜居現代“運河之城”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在進入蘇南境內後,遙別長江,一路浩浩蕩蕩,經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直達太湖、杭州灣。作為京杭大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無錫在擁有40.8公里長河段的同時,還獨佔整條京杭大運河中保存風貌最完整、保存歷史遺存最多、最具江南水鄉風情的“運河絕版地”——長約1.5公里的跨塘橋至清名橋環城古運河段。
江南大地上,古老運河這樣萌動生長 西元前486年,在今天的揚州蜀岡周邊,挖下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幾乎與此同時,在吳國大本營江南地區,一套完備的運河體系也即將形成。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