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中國大運河第一鍬,是在揚州哪挖下的?

發佈時間: 2020-09-02 10:54:50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王宏偉 | 責任編輯:

大運河揚州段美如畫。楊璽鄧宇軒攝

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從此被今人稱為“大運河”的一脈活水在中國大地上蔓延流淌,成為世界上現存最早、延續最久、航程最長、成就最高的古代人工運河。

據《左傳·哀公九年》記載:“吳城邗,溝通江、淮。”意思是説,吳國修築了邗城,又開挖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這也是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條有確切開鑿年份的運河。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那麼,在2500年前,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是在哪挖下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揚州。在瘦西湖北邊的蜀崗腳下,揚州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原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專職副主任姜師立告訴記者,蜀崗東側從螺絲灣橋到黃金壩閘至今保留著一條1.45公里東西向的邗溝故道,這是大運河系統最早期的遺跡之一,從漢代至唐代這段河道都是大運河的主航道。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當年的邗城就修築在蜀崗上,是吳國為北上而建的一座軍事堡壘,而為了兵力和物資運輸而開挖的邗溝必定就在邗城周邊。因為長江岸線南移,今天蜀崗已經在長江以北15公里遠,但在春秋時期蜀崗就在長江邊上,吳國戰士站在高高的蜀崗上瞭望著遠方,江水就在他們的腳下拍打著岸邊。吳國人引長江水入邗溝行船,最便利的施工路線就是在蜀崗腳下開挖河道。

這一觀點被寫進《大運河申遺文本》,並被提交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考古發掘專家也傾向於這一觀點。對長江岸線的研究表明,春秋時長江北岸線就在蜀崗南側,那裏直到地下2000米都是黃沙層。中國社科院揚州唐城考古隊在蜀崗上對唐代和宋代揚州城遺址進行了多年考古,雖尚未發現春秋時期的邗城遺址,但在蜀崗南麓西側發現一個城門,上方是宋代的陸門,下方是戰國時期的水門,而在蜀崗北麓也發現了戰國遺跡,考古界傾向於認為這裡就是戰國沿用到漢代的廣陵城遺址。酈道元《水經注》明確記載,邗城在廣陵城的東南,城下開挖了邗溝,因此考古隊認為邗城很可能在蜀崗東南麓。

照此推測,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應在揚州蜀崗周邊挖下。然而邗城遺址究竟在哪,目前仍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揚州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員顧風認為,長江與邗溝的交界處很可能在更西邊的儀徵地區。他告訴記者,廣義的蜀崗是一條山脈,東至江都區,西至儀徵市,當時就是長江的北岸線,揚州蜀崗位於蜀崗山脈的中段。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儀徵是一個較為發達的區域,那裏發現過疑似邗侯的墓葬。伍子胥自楚奔吳就是在儀徵的胥浦渡過長江,可以説揚州境內早期南北交通廊道就在儀徵境內,那裏至今還有甘草山、神墩、荷葉地、郭山、虎山等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遺址,是一個四通八達之地,因此夫差取道儀徵的可能性同樣非常大。

吳王夫差開的邗溝,取邗溝故道一路向東至茱萸灣,然後向北經過武廣湖(今邵伯湖)和陸陽湖(今高郵南)之間,下注樊梁湖(今高郵湖),然後折向東北,流經博芝湖(今寶應東南)、射陽湖(寶應、淮安東),出夾邪(不詳)再折向西北直到淮安末口。

據估算,這條路線的長度達三四百公里,吳王夫差為什麼要開挖這麼大的工程?原來,在擊敗了越國和楚國之後,吳王夫差決意北上中原爭霸,如果不開挖運河,軍隊和物資只有從海路才能到達山東,而海上風狂浪急,風險太大,於是他決定開挖邗溝,使船隻可以從長江沿運河安全北上進入淮河,再逆流而上挺進中原。如果説泰伯奔吳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原文明向南方的擴散,那麼夫差開邗溝北上,則是周邊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一個注腳。

邗溝開挖後的第二年,即西元前485年,吳國與魯、邾、郯等國聯合攻打齊國,吳王夫差親率主力由邗溝入淮水北上,同時派遣大夫徐承率領舟師,由長江入海,吳、齊水軍在今天山東瑯琊臺附近的海域爆發大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海戰,吳軍海戰失敗,夫差退兵。

西元前484年,吳國派軍經邗溝與魯國聯合攻打齊國,在艾陵之戰大敗齊軍,魯、衛、宋等國都歸順吳國,諸侯為之震動。

西元前482年,夫差率領精兵數萬乘舟出邗溝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以南的黃亭),與晉國會盟,並以武力相威脅而成為盟主。

黃池會盟是夫差個人成就的頂峰,也是吳國盛極而衰的轉捩點,就在黃池會盟國內空虛的時候,越王勾踐發動奇襲攻佔吳國國都,俘獲吳太子友,等夫差沿著邗溝回到吳地時已無力回天,只好求和。吳國從此一蹶不振,西元前473年,在經歷3年的圍城之後,夫差向勾踐投降,並被迫自殺,一代霸主就此隕落。

這時的邗溝被勾踐所用,他率領舟師北上,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銅山(今徐州銅山區),並派遣使者向周元王進貢。周元王派遣使者任命他為“伯”,正式承認了越國地位,各國紛紛來祝賀,勾踐借機成為春秋時期的又一位霸主。

可以説,邗溝為夫差北上爭霸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吳國滅亡埋下了伏筆。黃池會盟前的10年內,夫差就經歷了4次戰爭,耗盡國力,敗亡是必然,但是他開掘邗溝卻開了中國大運河開鑿之先河,為中國東部的南北溝通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
9月起進入京杭運河江蘇段船舶必須“零排放” 9月1日起,京杭運河江蘇段船舶和港口水污染防治“二號行動”進入集中整治階段,凡不能滿足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要求的船舶,不得進入京杭運河江蘇段。記者了解到,“二號行動”自7月20日啟動,僅8月1日至31日期間,全省船舶污染防治檢查1022艘,其中400總噸以上船舶502艘、400總噸以下船舶520艘。對於已經進入京杭運河的船舶,將按規定予以行政處罰,並責令限期就近整改。
大運河與中國古代文學 今天我們邀請了幾位著名的古代文學學者,來到大運河畔的淮陰師範學院,與淮陰師範學院的各位運河文學研究專家共同舉辦這樣一次對話會,希望能對推進大運河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有所貢獻。各位從外地到淮安的學者通過與淮陰師範學院運河文化與運河文學研究專家的交流,一定會對“大運河與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而大運河和中國古代文學的關係,更是非常密切。
大運河文化 一條流動的“史詩” 中國大運河上下2500多年,綿延3200多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這條以人工之力開鑿的水系,貫通南北,打破了地域的界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中國大運河是縱貫南北、橫亙古今的中華歷史文化長廊和世界文化遺産。兩岸市民們散步、下棋,運河呈現一派自然和諧的風光。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識亮相錫城 我市根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的相關要求,整合大運河無錫段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對一系列主題鮮明、內涵清晰、邊界明確、功能完善的大運河公共文化空間進行梳理,確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無錫建設保護區的主要空間佈局結構為“兩園三帶十五點”。在江南大學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無錫分院,為大運河傳承保護利用提供智力支援。記者從市運河辦了解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利於生動呈現運河文化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