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行動啟動儀式側記

發佈時間: 2020-09-02 10:53:38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馮圓芳 陳 潔 | 責任編輯:

8月28日,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舉辦“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行動啟動暨系列專題片首發式活動。

8月28日下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西大廳,一杯杯從江蘇運河沿線城市汲取的運河水,被嘉賓們莊重地倒入啟動裝置的水槽中,標誌著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等主辦的“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行動儀式正式啟動。

薪火相傳

黑白光影定格運河舊貌

精心設計的水波紋樣隨處可見,如千年運河無處不在的滋養;一幅幅拍攝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運河江蘇段圖景,被製作成巨幅黑白照片,次第佇立在階梯之上,詮釋著新聞人對時代的記錄、對文脈的追尋。

這些攝影作品的作者——今年87歲的曉莊老師,是新華日報老報人、新中國第一代女攝影記者。自上世紀50年代起,她在深入江蘇各地採訪的過程中,拍攝下運河沿岸的生産生活風貌:蘇州市郊農民搖船從運河進城、寶應縣廣洋湖公社社員挖淤泥築堤抗洪……從精巧的光影構圖、絕佳的拍攝視角和多幅照片連綴起的運河風貌中,年輕記者們體會到了新聞前輩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敬業精神。

如今,新時代的“曉莊們”整裝待發。啟動儀式上,副省長馬欣將一面象徵運河的藍色旗幟,鄭重交到了《千問千尋大運河》融媒體尋訪組的代表手中。這些新華“後浪”們將沿著新華前輩們行走大運河的足跡,遍訪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用鏡頭記錄、用心去聆聽大運河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音符。

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離不開沿線城市的共同努力。“我們共同構築融合創新的跨界平臺,致力於開展對中國大運河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傳播工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匯智聚力,共襄偉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全省13個設區市文旅部門簽約,共建“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平臺。

千問千尋

展示江蘇運河華章

無人機俯瞰下的城市樓群枕著運河碧波,巍峨的吳王夫差像佇立於古邗溝故道,95後年輕記者與運河專家侃侃而談,探尋運河起點,追溯文脈之源……現場播放的《千問千尋大運河》專題片第一集《中國大運河第一鍬在哪挖下》,與曉莊定格的樸素光影形成鮮明對比。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是一個增強文化自信的傳承行動,更是體現我們主流媒體價值與擔當的一件盛事。”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説。他介紹,系列專題片將從開鑿變遷、水利工程、政治軍事、漕運鹽業、行旅移民、非物質文化遺産、古鎮古村、建築園林、運河生活、文學詩詞、當代價值等多方面講述運河故事,展示時代風采。“千問千尋大運河”將同時秉持眾籌、深耕和服務的理念:眾籌,與各地各部門群策群力;深耕,構建數字化、網路化的聚合和傳播平臺,形成多內容注入、多方式融合、多平臺互動的傳播態勢;服務,主動及時向心繫運河的各界人士提供優質、精準的服務,打造大運河文化的最強“朋友圈”。

林則徐6年為什麼只修了800米大堤?歷史上的瓜洲渡到底在哪?淮安為什麼被稱為“南船北馬”之處?“水下龐貝”泗州城今何在……現場,一面密密麻麻的“問題墻”,生動詮釋了此次傳播行動的“千問”底色;呂梁洪、三河閘、古邗溝、清名橋、毗陵驛……一面展板上,分佈于大運河江蘇段沿線的一連串地名,則濃縮了記者們“千尋”的足跡。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一樣不少,賡續82載紅色基因,運用融媒體手段,新華報人與時偕行,讓動聽的運河聲音在“雲端”綻放,讓精彩的運河故事在“掌上”奔騰。

共繪藍圖

運河從歷史流向未來

如何把大運河這張“江蘇名片”擦得更亮,凸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智慧和江蘇經驗?“運之河思享匯”上,專家學者、相關領導和行業人士共同分享思索的火花。

“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像大運河文化這樣深刻地塑造了江蘇的歷史文化;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像大運河文化一樣,對今天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方方面面産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的一語道出了大運河對江蘇的獨特意義,他認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解決蘇南蘇中蘇北發展不均衡問題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大運河文化帶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等發展戰略相重合,能為實施這些戰略提供來自歷史的深層次的動力。”

揚州與淮安,是大運河玉帶上的兩顆明珠。淮安為何在全省首創設立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淮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大運河辦主任張建闖説,淮安地處黃河、淮河、運河交匯處,明清兩代成為漕運總督駐地,其特殊地位呼喚著新歷史條件下的新作為,當代淮安通過設立運河辦,積極發揮淮安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牽頭作用。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大運河辦主任季培鈞介紹,大運河成功申遺後,揚州及時加強組織領導、注重頂層設計,制定了以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為主幹的專題綜合發展規劃。目前,位於揚州三灣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於10月份主體完工,未來將成為全世界遊客了解中國大運河文化的一扇窗口。

“古時有一幅趣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而今,我們有了一個最佳下聯:古運河今運河古今運河運古今!”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説。

大運河——從歷史走來,向未來奔去!

推薦閱讀
浙江省杭紹兩地成立聯盟 開啟杭甬運河(西小江)“流域共治 近日,浙江省杭州、紹興兩市在蕭山區聯合舉辦杭甬運河(西小江)“流域共治”行動啟動儀式,杭州市林水局、紹興市水利局、蕭山區治水辦(河長辦)、柯橋區治水辦(河長辦)簽訂了杭甬運河(西小江)“流域共治”合作框架協議,正式開啟“流域共治”模式。
“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行動啟動儀式側記 8月28日下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西大廳,一杯杯從江蘇運河沿線城市汲取的運河水,被嘉賓們莊重地倒入啟動裝置的水槽中,標誌著由省委宣傳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等主辦的“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行動儀式正式啟動。
9月起進入京杭運河江蘇段船舶必須“零排放” 9月1日起,京杭運河江蘇段船舶和港口水污染防治“二號行動”進入集中整治階段,凡不能滿足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要求的船舶,不得進入京杭運河江蘇段。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下)” 東直門是運木材沙石的,也被叫做“建直門”。清朝時南方的木材常常儲存在東直門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從東直門運進北京城,因此東直門又俗稱“木門”。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