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流動的文化 行走大運河|河畔非遺煥新生

發佈時間: 2020-08-04 14:55:10 | 來源: 河北新聞網 | 作者: 田恬 韓莉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銅胎畫琺瑯技藝傳承人張會芬向記者展示《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河北日報記者田瑞夫攝

【記者手記】

大運河蜿蜒流淌,孕育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記錄了人類兩千年的文明史。日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了景縣龍華鎮,在鎮子深處,坐落著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銅胎畫琺瑯技藝的燒制工廠,我們走進這裡,探訪運河邊上的文化瑰寶。

大運河景縣段全長73.2公里,自山東德州流入,從連鎮鄉大端莊村流出,途經40余個村莊。其中,安陵鎮的華家口村和留智廟鎮的白草洼村,與大運河歷史淵源尤為深厚。距離縣城25公里左右的龍華鎮,與大運河尚有一些距離,但運河強大的交通輻射作用依舊為小鎮興盛提供了獨特的發展契機。

據《景縣誌》記載,大運河景縣段開挖于隋大業四年(608年)。作為聯繫南北的漕運動脈,直到20世紀50年代,大運河一直航運繁忙。隨著漕運衰微,大運河的航運功能才逐漸隱退。但運河邊的景縣,以其絢麗多姿的文脈傳承和人文資源,描摹了一幅壯觀而又意蘊綿長的歷史畫卷,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這片充滿著歷史積澱的土地上,景縣孕育了無數凝結著勞動人民智慧的民間工藝,其中,銅胎畫琺瑯就像是一顆流落在民間的寶珠,深藏于龍華鎮內。

從縣城出發,差不多半個小時的車程,便到達鎮上。步行走進村子,在一處不太起眼的民居前站定,這便是景縣龍華美術燒瓷廠了。穿過大門口,院內,呈現在眼前的又是另一番面貌,在這僅僅千余平方米的院落裏,別有洞天。

走進院子,右手邊是一個不大但精緻的展廳,大到瓷瓶、卷缸,小到鼻煙壺,各式各樣的銅胎畫琺瑯工藝品映入眼簾,鮮艷的色彩、精美的外表讓人目不暇接。廠子的主人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會芬。正在等候我們的張會芬,手上拿著一個精緻的景泰藍賞瓶,這便是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上送給與會各國元首的精美禮物——《四海昇平》。這件頗具中國特色的工藝花瓶,除了景泰藍的掐絲琺瑯工藝,其開光部分採用了與景泰藍工藝齊名的老北京傳統技藝“銅胎畫琺瑯”。在製作畫琺瑯工藝的過程中,張會芬親力親為,全情投入,沒有絲毫懈怠,集中了景縣龍華美術燒瓷廠水準最高的工藝技師,從試製環節一直到生産環節,層層把關,高品質高標準完成了畫琺瑯部分的全部製作。毫無疑問,當年在北京APEC峰會上,這件精美的景泰藍賞瓶一亮相,便吸引了海內外與會人員的目光,也讓我國這一悠久的傳統工藝走出國門,蜚聲海外。

傾聽著張會芬的講述,看著她臉上顯露的自豪,銅胎畫琺瑯技藝的歷史在我們腦海中漸漸展開。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是在銅質胎體上涂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雖説畫琺瑯現在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但它起源自歐洲,為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瑯,又稱“洋瓷”。畫琺瑯明朝時傳入我國,清康熙年間進入宮廷,因最早在廣東製造,又被稱作“廣琺瑯”。

在當時,這種異常精美的工藝品受到了清朝皇帝的喜愛與重視,康熙、雍正、乾隆在北京皇宮造辦處和廣東兩地都設立了琺瑯作坊,還多次從廣東選送優秀畫琺瑯工匠進京效力,大量生産,製作的琺瑯製品供給皇室享用。長期以來,這項工藝一直為宮廷壟斷,民間甚少涉足。

上世紀50年代,政府曾出面將崔義亭、王安府、郭振華等一些老手藝人組織到一起,成立了北京燒瓷廠。1972年,時任北京燒瓷廠團支部書記的郭振華回到家鄉,在景縣創辦了“河北省西路公社燒瓷廠”,銅胎畫琺瑯正式落戶到景縣,生根發芽。

那時,年輕的張會芬由於能寫善畫,被招進了廠裏作了第一批學徒。自此,她便與銅胎畫琺瑯技藝結下了緣分。此後,出於對銅胎畫琺瑯技藝發自內心的喜愛,張會芬于1985年在師父郭振華的幫助下成立了景縣龍華美術燒瓷廠。如今,景縣龍華美術燒瓷廠已成為我國北方現存唯一一家較有規模的採用傳統手工工藝,專業研發、生産、銷售銅胎燒瓷製品的廠家,燒瓷廠這些年精心培育出的近千名燒瓷人才,更是我國燒瓷技藝傳承的生力軍。張會芬也成了老北京正宗銅胎畫琺瑯技術的唯一傳承人,她指導生産的很多銅胎畫琺瑯作品多次在各種展會上展出,並在國內外不少拍賣會上被拍賣,為眾多收藏家所喜愛。

“銅胎畫琺瑯在我國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在制胎工藝上類似景泰藍,在紋飾風格上則近似于琺瑯彩瓷,風格以倣古為主,極具民族特色。”張會芬説起銅胎畫琺瑯技術如數家珍,産品類型涵蓋鼻煙壺、香爐、如意、酒具、煙具等日用品,還有各種爐、鼎、爵等倣古器皿以及一些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的大件藝術品。

近年來,景縣堅持傳承當地傳統銅胎畫琺瑯技藝。2013年7月,張會芬被授予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年9月,銅胎畫琺瑯技藝入選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5年,她創作的琺瑯作品《四節提盒》榮獲該年度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國藝杯”金獎。

古老的大運河流淌過了漫長的歲月,她以其寬厚的胸懷,滋潤了沿岸廣袤的土地,承載著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如今,伴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實施,運河兒女張會芬們用非遺文化描繪著大運河嶄新的時代畫卷。

推薦閱讀
鄭柵潔考察浙東大運河寧波段:讓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亮起來 他強調,一定要保護好運河及沿線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適度開發內河航運和旅遊等産業,讓古老運河煥發生機和活力。鄭柵潔考察了建設中的姚江水岸運河詩路文化交流中心項目,了解項目功能佈局、業態開發和建設進度等情況,希望投資方進一步優化方案、豐富內涵,努力打造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鄭柵潔詳細詢問運河的水質、通航、旅遊開發情況,對這裡的優美環境、良好生態讚不絕口。
浙江對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立法 作為中國大運河中全線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下稱大運河遺産)包含總長327公里的河道和13個世界遺産點。大運河遺産河道兩岸各2000米範圍劃定為核心監控區。鼓勵遺産保護與科技融合,推動大運河遺産數字化應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京杭中心開展京杭運河航道疏浚 推動京杭運河南四湖至東平湖兩湖段全線暢通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京杭中心組織開展京杭運河兩湖段航道淺點疏浚工作,全力推動京杭運河黃河以南段水運全線暢通。
五地法院發佈《保護大運河倡議書》 共護大運河 加強審判資源共用,聯合探索打造“環境司法保護一體化平臺”。”嘉興中院相關負責人説,加強大運河流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是服務和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裁判規則統一,沿線法院繼續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完善“三合一”審判機制。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