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發佈時間: 2020-08-04 14:39:3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德勝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權希軍題

咏德勝門  〔清〕梁鼎芬

建德門開曉日光,箯車未暇數興亡。

千軍箭簇崗頭盡,青草秋波似故鄉。

德勝門-作用

沿內城西墻北折有北城門戶之一的德勝門。內城北墻無中門,僅辟兩座旁門。一個在西叫“德勝門”,一個在東叫“安定門”,歷來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禦之門。德勝門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軍隊出征往往走此門,又被人們稱為“軍門”,寓意“得勝回朝”。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德勝門-由來

元朝末年,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元順帝急忙從大都城的北門健德門逃走了,元朝從此滅亡。徐達便把健德門改成德勝門,也叫得勝門,可能是紀念明軍取得勝利之意。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了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時,就把大都城的城墻南移兩公里,另外修了城門和甕城,還叫德勝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著名書法家劉炳森等專家指導創作長卷圖片

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道德勝利”。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箭樓

正統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勝門在內的內城九門的城樓、箭樓、角樓、橋閘。此後,德勝門歷經修繕。德勝門箭樓雄踞于12.6米高的城臺之上,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後出抱廈五間,樓連臺通高31.9米。對外的三面墻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總計82孔。洪武四年(1371年)廢元大都北垣,將新築北垣加寬加高,開兩門,西側門仍稱“德勝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甕城內的珍品,當屬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一座高大的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的禦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1915年)德勝門甕城和閘樓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1980年)國家對德勝門箭樓進行修繕,(1982年)竣工,並成立德勝門文物保管所。(1993年)改為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德勝門東邊的城墻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説“德勝午炮”,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有名的緣故吧。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古跡 1-五塔寺

德勝門外向西坐落著五塔寺,原名“真覺寺”,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名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又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五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樂壞了,下旨建寺造塔。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金剛寶座塔由塔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頂上平臺,中央大塔十三層,高近三丈,象徵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十一層,高兩丈有餘,東塔象徵阿輇佛;南塔象徵寶生佛;西塔象徵阿彌陀佛;北塔象徵不空成就佛。五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雕刻精細,美輪美奐。中央大塔刻一雙大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給人以大氣神奇的印象。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德勝門古跡 2-積水潭

德勝門內有一片湖泊,叫“積水潭”,北岸一座小土坡上有一座匯通祠,那是北京城裏一處難得的景致。早在元代,這裡是有著“舳艫蔽水”盛況的漕運碼頭。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五年後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元世祖採用郭守敬的建議,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積水潭,既解決了大都城水源問題,又使大批漕糧南貨運抵京都。當時積水潭中帆檣林立,什剎海沿岸曠世繁華,處處勾欄酒肆,使這一帶成為京都商貿中心。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北京城發展的基礎,對明、清時北京的興盛起到了巨大作用。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德勝門篇鑒賞

匯通祠現在辟為郭守敬紀念館,郭守敬是元朝著名水利專家,他當年任職的“都水監”是總管全國水利建設的部門,舊址就在積水潭邊。郭守敬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水利建設,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完成大小百餘處河渠泊堰的治理,對元大都水利的建設貢獻最為突出……説了歸其,他最大的功績還是主持開鑿了通惠河,解決了當時“南糧北運”的熱點、難點,鞏固繁榮了北京城。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德勝門風情-德勝祈雪

德勝門又有“德勝祈雪”一景。據傳,清乾隆四十三年(1782年)大旱,饑民扶老攜幼遷徙逃亡。年末,乾隆皇帝北行,當鑾駕至德勝門時,喜逢大雪,因瑞雪兆豐年,故乾隆皇帝大悅,鑾駕停在德勝門,御書祈雪詩三首,並通諭刻石立之,以慰天公。“德勝石碣祈雪碑”立於當時德勝門甕城中“同興德煤棧”西側,其碑大小及形制與“燕京八景”碑差不了哪兒去。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上)”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鄭柵潔考察浙東大運河寧波段:讓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亮起來 他強調,一定要保護好運河及沿線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適度開發內河航運和旅遊等産業,讓古老運河煥發生機和活力。鄭柵潔考察了建設中的姚江水岸運河詩路文化交流中心項目,了解項目功能佈局、業態開發和建設進度等情況,希望投資方進一步優化方案、豐富內涵,努力打造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鄭柵潔詳細詢問運河的水質、通航、旅遊開發情況,對這裡的優美環境、良好生態讚不絕口。
浙江對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立法 作為中國大運河中全線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下稱大運河遺産)包含總長327公里的河道和13個世界遺産點。大運河遺産河道兩岸各2000米範圍劃定為核心監控區。鼓勵遺産保護與科技融合,推動大運河遺産數字化應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京杭中心開展京杭運河航道疏浚 推動京杭運河南四湖至東平湖兩湖段全線暢通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京杭中心組織開展京杭運河兩湖段航道淺點疏浚工作,全力推動京杭運河黃河以南段水運全線暢通。
五地法院發佈《保護大運河倡議書》 共護大運河 加強審判資源共用,聯合探索打造“環境司法保護一體化平臺”。”嘉興中院相關負責人説,加強大運河流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是服務和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裁判規則統一,沿線法院繼續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完善“三合一”審判機制。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