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京市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拜師”頤和園,遊園服務明年大升級

發佈時間: 2020-07-23 14:15:16 |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周依 | 責任編輯:

記者7月23日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全市將啟動城、郊公園結對幫扶工作。作為首批結對幫扶公園代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與頤和園簽訂幫扶協議,計劃在明年底前提升公園整體管理水準,全面升級遊園服務。

據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郊區公園接待遊客量不斷提升,部分公園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務意識不強、管理標準不高、服務設施不齊等現象逐漸暴露出來。“比如有的公園服務管理人員是郊區農民綠崗就業,服務管理技能不夠專業,還有的公園衛生間、座椅等硬體設施設置不足,存在為市民服務的短板。”此次啟動城鄉公園互動幫扶,就是要發揮優質城市公園的資源優勢,精準提升郊區公園服務管理水準。

“大運河森林公園開園已十年,原本我們在郊野公園中做得還可以,但跟城市公園相比差距還很大。昨天我們去頤和園‘拜師’,了解他們在遊客接待、園林養護、保潔保安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受到很多啟發。”通州區大運河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于東亮説,比如在保潔管理上,頤和園對每個保潔員的工作範圍、每個垃圾桶多久清理等都作出了明確要求,此外還包括採取限流措施期間如何跟遊客溝通解釋的經驗等。

于東亮介紹,此次結對後,大運河森林公園將派職工不定期到頤和園學習,或挂職親身參與管理。同時,拉出一個問題清單提供給頤和園,兩家公園每個月互相交流一次,面對面解決。“計劃到2021年底,使公園整體管理和遊園服務水準上一個臺階。”據悉,該公園今年“十一”前將對外亮相的園藝展示也將力爭“對標”城市公園。

作為此次簽約幫扶方,頤和園公園副園長周子牛告訴記者,公園將憑藉多年來在綠化養護、設施維護、服務管理、古樹名木保護、文物保護、資訊化建設等方面經驗,對口幫助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提升公園的軟硬體水準。近期,頤和園將組織技術骨幹到大運河森林公園進行實地調研,現場考察存在的問題,並系統化地提出改進措施。

市園林綠化局公園管理處處長葉向陽介紹,結對幫扶工作近期將逐步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在全市公園的互助幫扶工作中,城市公園將把自己的公園文化品位、成熟的管理制度和經驗,以及服務規範、技術標準、實操要點等傳授給郊區公園,通過集中培訓、專家授課等方式“傳幫帶”。

根據方案安排,市屬公園將與11個區園林綠化局結對,如天壇公園與朝陽區園林局、中山公園與門頭溝區園林局結對等,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四區由各區內城市中心區的區屬公園與近郊鄉鎮村的公園、重點是郊野公園結對,東、西城區園林局各選擇2個區屬公園與大興、昌平2個區的郊野公園開展結對工作。

推薦閱讀
河北青縣:大運河荒灘變身生態公園 8月1日拍攝的青縣運河灘地生態修復示範區(無人機照片)。河北省青縣運河灘地生態修復示範區原是城區北部大運河沿線的一處荒灘。近年來,青縣全面推進大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河道清淤、拆遷拆違、垃圾清理等措施,將這裡打造成面積200余畝的生態公園,假山、湖泊、甬路、廣場等休閒景觀錯落有致,于2019年投入使用。
京杭運河淮安段過閘難基本解決 為應對蘇北運河低水位應急保通工作,省水利廳根據旱情、航道水位、待閘船舶數量等情況,加強用水管理,控制沿運用水,實行錯峰調度,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重點工業用水需求的同時,兼顧維持了蘇北運河航運水位。“船舶過閘難,難在水位低,現在這個問題基本被解決了,水位上升,我們心裏就有了底,相信還在積壓的船舶,會在最快時間被陸續安排過閘。8月3日18時30分,京杭運河淮安船閘上游水位9.5米,下游水位6.4米,高於最低通航水位0.4米,上下行待閘船隊81個、貨輪1699艘,共約2500艘,較最高峰時下降3500余艘。
常州新北區奔牛鎮打造“融·美”大運河黨建文化示範帶 建立“紅色聯盟”,構建區域化黨建共同體。探索“融入式”黨建,推動黨員服務轉變。構築“紅色堡壘”,打造一體化黨建生態圈。
鶴壁大運河文化帶項目集中開工 其中,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3個,包括浚縣黎陽故城森林公園項目、淇縣全域旅遊集散中心項目、鄭濟高鐵滑縣浚縣站浚縣片區綜合樞紐停車場及聯絡通道等建設項目。據悉,浚縣擁有類型豐富的大運河遺産,涵蓋水工遺存、附屬遺存、相關遺産3個大類,其中黎陽故城、黎陽倉、浚縣古城等已被納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2020年07月31日07:43來源: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郭戈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秦川)7月29日,鶴壁市2020年大運河文化帶項目暨浚縣古城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浚縣舉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