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發佈時間: 2020-07-31 09:28:5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馬文瑞等專家參觀首展圖片

西直門-作用

西直門位於內城西墻。形制與阜成門大體相同。西直門在元代時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姊妹門,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那時的北京城裏皇家用水,都取自西郊玉泉山,因為它在京城九門當中,為運水進城的唯一通道,所以俗稱西直門為“水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直門篇鑒賞

西直門古跡 1-高粱河

畫面上的“長河”繞城指的是高梁河。高梁河發源於玉泉山,入昆明湖,經西直門流向德勝門水關。當時有明●朱茂炳詩道:

“高梁河水碧灣環,半入春城半繞山。

風柳易斜搖酒幔,岸花不斷接禪關。

看場壓處掉都盧,走馬跳丸何事無?

那得丹青尋好手,清明別寫上河圖。”

説的就是高梁河兩岸美景。元大都城的建立,使北京城從蓮花池水系向高梁河水系轉移。古高梁河有兩段河道。西段河道是從永定河在石景山附近分出的一條支流,由於永定河南移,這一段河道逐漸淤塞了。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古高梁河東段在今紫竹院處,它從紫竹院出來後過白石橋、高梁橋、西直門、到德勝門處分為兩支。一支繼續東流,沿今北護城河向東,經東直門壩河進入溫榆河。另一支向南,由德勝門過今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穿過長安街,經前門、金魚池、龍潭湖,出左安門,過十里河村東南,經馬駒橋流入永定河。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西直門古跡 2-高粱橋

有河就有橋,但橋與橋不同,位於西直門外高梁河上的高梁橋,是北京歷史上的著名橋梁。它始建於遼代,橋為青白石三孔拱券形,上有欄板望柱,雄偉壯觀。元朝建大都就在這一帶。高梁橋就是元代出和義門的主要道路。明、清時為出西直門往西北方向的主要道路。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直門篇鑒賞

高梁橋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額題為“長源”,北額為“永澤”;北牌坊之北額題為“姿安”,南額為“廣潤”。高梁橋過去是北京人公認的踏青之處,沿河林蔭道上,多高樓茶肆,遊者絡繹。慈禧太后去頤和園往往在高梁橋附近的綺虹堂船塢上船,經白石橋、萬壽寺、麥鐘橋、長春橋,直達頤和園。有石路從西直門經高梁橋直達暢春園、圓明園和頤和園的。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西直門傳説-高亮趕水

高梁河有個傳説叫“高亮趕水”。説的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要從金陵(今江蘇南京)遷都到北京,令劉伯溫主持修建北京城。那時的北京還是一片混地,被稱為“苦海幽州”,是東海龍王的領域。劉伯溫白日做夢有仙人指點,説是東海龍王要把北京的甜水運走,運到西天瑤池去,於是命令小將高亮前去趕水,並囑咐:扎破水簍後儘快往回趕,千萬別回頭。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鎮守西直門的高亮,按照劉伯溫的囑咐,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龍王。高亮挺槍刺破了魚鱗水簍,回身拖槍便走,耳聽身後水聲不絕。走到西直門前,正看到劉伯溫站在石橋上向他招手,以為沒事了,於是回頭一望,沒想到一個大浪打來,將高亮和戰馬一同卷去。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直門篇鑒賞

西直門盛景 1-六海水系

舊時京城裏由六個相連的湖泊組成內城龐大的水系-六海水系。六海指“後三海”(西海、後海、前海)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現在,統稱“後三海”為什剎海。六海原是古永定河(高梁河)故道的洼地,後因潴水而形成湖泊,金代稱“白蓮潭”。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元代郭守敬主持新河工程,引白浮泉、玉泉諸水注于積水潭。元代的積水潭涵蓋今日之後三海,且水深面廣,東西寬達二里,東南面與太液池(今北海和中海,當時尚無南海)相連,呈現“汪洋如海”、“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時自京杭大運河北上的糧船,經北運河、通惠河駛進元大都的積水潭。積水潭遂成為漕運終點碼頭,呈現出一派航運繁忙,“舳艫蔽水”的興旺。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直門篇鑒賞

明初期北京城池改造,城內部分河道被圈入皇城之內,漕運船隻不再進城,加上水源減少,積水潭水面縮減,湖泊的名稱也發生了變化。今日的西海舊時稱“積水潭”;今日的後海和前海當時統稱為“什剎海”。太液池南部增辟了南海。明代後期,太液池始按地域分別被稱為“北海”、“中海”、“南海”。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清代,“前三海”分別稱“北海”、“中海”、“南海”;“後三海”分別稱“積水潭”(即今日的西海)、“什剎海”(即今日的後海)、“前海”。現在六海水系的水源均來自密雲水庫,六海兩岸名勝古跡眾多,北海公園和什剎海景區已成為北京重要景點。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西直門盛景 2 -西山晴雪

在“薊門煙樹”遠處有“玉泉趵突”又叫“玉泉垂虹”。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玉泉山之玉泉因它的泉源旺暢,從雕龍口中噴射出來像雪花,故又名“噴雪”。香山是西山山脈的一部分,早在金代就在這裡建有行宮。“西山晴雪”是香山又一景致,每當冬雪初霽,在重疊的峰巒上,覆蓋著銀白色的積雪,茫茫無邊,令人眼明心澈!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西直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作者介紹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吃透大運河 他們用鏡頭“語言”探索大運河的美食文化 這個暑期,揚州大學“運河美食傳承者”實踐團隊在大運河江蘇段蘇州、無錫、揚州等城市進行實地調研,聚焦運河沿線美食,用獨特的鏡頭“語言”呈現不一樣的運河文化魅力。
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旅基金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為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儘快統籌整合資源,加快推動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設立,8月11日上午,市長陳之常主持召開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市領導顧坤、孫虎參加會議。
廊坊市開展大運河綜合治理暨公益保護專項行動 8月5日,市檢察院聯合市河長制辦公室,組織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在香河縣開展了京杭大運河廊坊段(北運河)綜合治理暨公益保護專項行動,更好地對京杭大運河廊坊段實施精准保護。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沿內城西墻北折有北城門戶之一的德勝門。內城北墻無中門,僅辟兩座旁門。一個在西叫“德勝門”,一個在東叫“安定門”,歷來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禦之門。德勝門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軍隊出征往往走此門,又被人們稱為“軍門”,寓意“得勝回朝”。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