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臨清篇

發佈時間: 2020-07-14 10:38:0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臨清篇

大運河造就了古臨清的富庶繁華

圖為《古運回望圖》臨清段采風資料圖

魯西北古城臨清是京杭古運河畔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歷史上,京杭古運河是國家運輸大動脈,臨清在古運河會通河的最北端,依靠古運河的繁榮不斷發展壯大,有著“繁華壓兩京”的美名。

古城臨清,三條運河穿城而過,在這三條運河包圍的地方,形成了一片中洲古城。明清時期,臨清有30多個大大小小的碼頭,隨著商販貨物的聚集,依運河的流向形成多個街巷和衚同,多以有影響力的店舖、人家命名。這些街巷、衚同承載著臨清關於大運河的珍貴記憶。這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遺跡,如今大部分已成為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産。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臨清篇

臨清的衚同古樸厚重,看起來有歲月侵蝕的滄桑。街道向前延伸,小巷、衚同便分佈在街道兩側,路面是磚砌成的路。中洲古城,院子套著院子,小巷衚同連著街,巷子裏又別有洞天。

據統計,臨清老街巷、老衚同共167條,其中69條街、50條巷、48條衚同。這些巷子是臨清運河上南北文化交匯融合的具體地點。臨清的衚同文化,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運河沿線的吳越文化、荊楚文化與北方文化交流碰撞,在碰撞中可以體味到運河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臨清運河鈔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

圖為《古運回望圖》臨清段采風資料圖

明清時期臨清有五百多年的繁華,作為漕運的大通道和咽喉軍事重地,擔當著運皇粱的重任,留下了大量和運皇粱有關的街巷和儲粱庫,當然也留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鈔關。

鈔關,本是稅關。明朝初年,白銀不允許直接交易,包括繳稅也只能用紙鈔。所以,稅關即鈔關。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開始設鈔關徵稅,大運河上共設了七處鈔關,從南往北依次為:杭州、滸墅、揚州、淮安、臨清、河西務、崇文門。這七處鈔關與設在長江上的九江鈔關合稱為運河八大鈔關。

明朝宣德十年,朝廷將臨清運河鈔關升為戶部(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榷稅分司。這時的臨清運河鈔關,佔地達四萬多平方米,內有廳堂、有倉庫、有巡欄舍等,建築規模龐大。

到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運河鈔關已經位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其中,萬曆六年(1478年),徵稅83200兩。而當年山東一省的稅收只有8860兩,僅比臨清運河鈔關的1/10稍多。

作為目前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關的唯一典型遺存,這裡的每一處碑刻、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歷史的年輪。從1429年始建,已經有580多年的歷史。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中國明清兩代經濟生活、運河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及中國稅務發展的寶貴實證資料。2001年,臨清運河鈔關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臨清小吃   融會八方

臨清運河美食——托板豆腐

臨清飲食文化産生在運河商業文化的搖籃中,素有“小天津”的美名。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聚集,令臨清的餐飲風味融會八方。

臨清的小吃種類繁多,更具風土人情。有一個順口溜這樣説:“進京的腐乳名遠揚,香油馓子酥又香,托板豆腐稱一絕,回回的羊肚兒滿街香兒,尹閣的下水兒武德奎的餅,李家的豆沫麻辣燙,小籠燒麥竇家的包,燒餅夾肉臨清的湯……”

這麼多好吃的,這令人忍不住流口水。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托板豆腐。

據説臨清的托板豆腐始於明清時期,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當時有位南方舉人坐船進京趕考,經過臨清碼頭,見是富庶繁華之地,便上岸觀光遊玩。饑腸轆轆之時,買了一塊熱氣騰騰的水豆腐,無奈兩手空空,不知怎麼吃。豆腐師傅靈機一動,卸下箱子一端的擋板,把豆腐放上去,又用刀切成小方塊,遞給了他。舉人吃過,高興地説:“真乃天下第一美味也!”後來他中了狀元,又專程來到臨清,尋訪、品嘗托板豆腐。從此,托板豆腐就流行開了。

在臨清的早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手捧托板豆腐,吃得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顧客。水豆腐是用上等黃豆,經脫皮、水泡後、磨成汁,用布濾出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加滷水精心點制而成。

臨清運河美食——八大碗

再來説説臨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色、香、味俱佳,有三個特點,那就是“一肉、二湯、三滋補”:

一肉:原料以牛、羊肉為主。二湯:清真八大碗屬於湯菜,它很注重湯的運用,其湯有原湯、清湯、白湯。清真八大碗中的湯都保持了它們的原汁原味。三滋補:清真八大碗不僅都是佳美的食物,而且還具有滋補強身的功用。

在臨清,運河美食不僅傳承了運河的歷史,而且還融合了運河的文化,像大運河水一樣的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核心區城市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臨清段航拍資料圖

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大運河、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臨清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將按照這一要求,搶抓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機遇,圍繞大運河臨清段,著力做好既留存歷史記憶、又改善生活環境這篇大文章,啟動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承歷史文脈。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臨清段資料圖

2020年3月,《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臺,臨清市被確定為核心區城市之一,核心區主要是指運河主河道流經的18個縣(市、區),包含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産點,是孕育形成大運河文化的主要空間,也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關鍵區域。規劃實施期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


圖為大運河(山東段)文化功能分區列表,來自《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臨清中洲古城成為豐富旅遊産品體系的重要內容。《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指出,要深度挖掘山東省運河沿線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以運河為廊道,以城市為節點,重點發展度假體驗、健康養生、運河觀光、文化創意、研學旅遊等旅遊産品。融合大運河與齊魯文化要素,規劃建設臨清中洲古城,打造線型旅遊遺産廊道,開發沿運河古鎮特色旅遊線路産品。

早在2017年,《臨清市中洲運河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就通過了專家評審。臨清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功入選山東省省級文化保護實驗區,成為聊城唯一一家省級文化保護實驗區。

臨清市中洲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是山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臨清中洲古城區由元代運河、明代運河和衛運河交匯環抱形成中洲之地。項目計劃總投資12億元。主要建設內容:考棚街步行街區、鈔關歷史文化街區和清真寺歷史文化街區等。

臨清古城旅遊的總體規劃:雙軸、三區、兩節點。雙軸指街巷路軸和運河水軸。兩節點是指鰲頭磯和鈔關節點。三區指市井生活區、運河遺存區、清真宗教區。

依託大運河,臨清市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産點段和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説這裡是一處“運河文化的活態博物館”。近年來,臨清市著力抓好中洲古城保護,防止大拆大建,有序開展保護修繕工作。

2020年5月21日,臨清市長祁學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搶抓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機遇,整合運河文化資源,穩步推進中洲古城保護利用,深入開展鈔關片區(二期)環境整治,進一步打響中國運河名城品牌。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臨清篇

數百年滔滔運河水,見證了臨清曾經的繁盛。而今漫步臨清,依然處處可見運河的遺痕。或許,我們並不需要它再現當年”富庶甲齊郡“的盛景,只要它靜靜的存在,就讓歷史去告訴未來吧,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多的運河故事。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阜成門(上)”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三根鋼纜低懸京杭大運河 兩小時緊急救援恢復航道暢通 海事人員有序放行船舶霍祺斌攝由於附近的雙林水上中隊海巡艇已調派到長湖申線湖州船閘上游管控船舶,當天正在交通指揮中心值守的湖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應急大隊人員接警後,立即聯繫附近京杭運河德清縣新市海事所協助應急搶險。船民舉起鋼纜,協助海事人員切割霍祺斌攝8日傍晚17點43分,湖州市交通指揮中心接到魯濟寧貨船船員報警,稱在京杭運河湖州含山老大橋段有鋼纜線掉落河面,影響過往船舶通行。湖州市交通指揮中心在接警後,兩個小時內成功險情排除,恢復航道暢通。
商丘市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商丘市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標題:我市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7月13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祖明主持召開全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推進會議,傳達全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産。各涉及到的縣(市、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成立工作專班,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當做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超過警戒水位 京杭運河棗莊臺兒莊段今年首次開閘泄洪 最近幾天,山東西南部地區連續降雨,導致京杭大運河棗莊臺兒莊段水位超過25.9米警戒水位線,達到26.37米,為此棗莊市港航部門迅速啟動三級預警響應,京杭運河臺兒莊段迎來汛期首次開閘泄洪。從12日下午6時開始,棗莊臺兒莊節制閘提閘三孔一米,下泄流量達到150立方米/秒,經過6個小時的泄洪,13日淩晨,伴隨著水位的下降,三級預警解除。針對這次降雨,當地港行部門發佈了水上交通管制通告,並加強了對內河航道的巡查和防汛安全監控預警,及時發佈預警資訊。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