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需走融合發展之路

發佈時間: 2020-06-09 13:49:59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 李勇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促進大運河流域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大運河是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遺産,是延續中華文化血脈的活化石,是富有體育精神的文化大動脈。隨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國家戰略的啟動,大運河流域體育文化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契機。探索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之路,不僅有益於繼承與發揚大運河偉大的體育文化歷史遺産,也將有益於開闢大運河體育文化發展新的時代篇章。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是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其不僅是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關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重點任務的重要抉擇,也是響應《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在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等戰略任務方面的應然之舉。基於公共治理理論、文化創意理論、點軸開發理論等,本文結合大運河在體育、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實踐特徵,提出三者融合發展的路徑。

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

共商共建共用機制建設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實現管理主體間的協作治理、共同開發、資源共用。唯有打破部門分割、行業壁壘、産業界限,方能實現合作共贏。因此,首先要構建大運河治理層面的政府聯動機制。不僅應繼續深化體育、文化、旅遊等部門的大部制改革,轉變大運河産業治理的政府職能,更應在橫向上建立跨部門的産業協同治理機制,既引導地方形成産業特色,又共建區域産業整體優勢。其次,要建立民間層面的運河産業發展聯盟。要立足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總體政策部署和地方體育、文化、旅遊層面的産業佈局規劃,建立廣泛代表産業主體利益的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聯盟。基於標準化的産業準入制度,聯盟要形成平等、協商、共建、共用的産業對話和融合機制,發揮孵化特色産業項目,共創“綠色産業鏈”的平臺功能。總之,這種合作機制建設將有益於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邁向綜合治理、公共治理,形成更加平衡的産業、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

開發大運河特色鮮明的

體育文化旅遊産品體系

打造集文化體驗、運動休閒、景觀賽事于一體的體育文化旅遊産品,是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深度融合的必然選擇。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品的開發不僅要因地制宜,凸顯人文價值取向,更應緊密契合大眾消費心理訴求,形成品牌文化。首先,應基於點軸佈局、沿河開發思路,立足當地現有景區優勢,開創富有情景體驗、文化活力、貫通古今的體育文化旅遊路線。不僅要充分挖掘運河區域的秧歌、舞蹈、遊藝、雜技、武術、鏢局、遊戲、節慶、民俗等傳統體育資源,基於地方歷史文脈特點,打造富有故事性、文化性、民俗性、節慶性的體育文化歷史街區;也要注重大眾健康需求,開闢集休閒、健身、體驗、觀光、療養于一體的“生態體育走廊”,合理佈局建設體育服務綜合體。其次,應以馬拉松、龍舟、自行車、定向越野、鐵人三項、皮划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為龍頭,打造具有國內外廣泛影響力的大運河精品景觀體育賽事體系。通過賽事的品牌效應提升大運河旅遊的社會吸引力和影響力,帶動運河沿線居民的健身熱潮。再次,要注重銜接與發展上下游關聯産業,如重點發展與體育文化旅遊密切相關的影視、傳媒、會展、交通、食宿、文化用品等産業鏈,通過産業集群實現産業增值。

夯實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

推進的條件保障

政策環境、人才隊伍等層面的條件保障,是有序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通過營造更好的融資環境,配套更為健全的政策,建設更為專業的人才隊伍,為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保駕護航。首先是融資環境。要開闢相對寬鬆的融資渠道,借助體育産業引導資金、特色産業發展資金等專項幫扶基金,支援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創意活力的代表性企業。其次是政策優惠。可通過稅收減免、土地供應優惠等方式吸引具有良好信貸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逐漸形成産業集體優勢,打造富有集團性的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基地。再次是人才隊伍。可通過採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聯合”等方式,構建特色專業,開闢特色課程,著重培養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複合型人才,包括體育行銷人才、體育科技人才、體育文創人才、體育旅遊人才等。同時,充分利用高校學術資源優勢建設運河産業智庫,打造智囊團隊,發揮理論助力實踐的優勢。最後,要通過建立行業準入、考核、培訓、激勵、淘汰等制度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促使體育文化旅遊行業隊伍不斷更新素質,煥發競爭活力。

深化大運河

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文化品質

文化是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過展現大運河體育文化風貌、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方能革新大運河體育文化的時代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首先應基於非遺體育元素構建大運河城市體育文化基因。應將大運河沿線各城市的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産進行系統的整理、保護和開發,並致力於將其塑造成城市文化符號,融入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如可通過建立地方體育名人故居、體育歷史博物館、體育主題公園、體育雕塑等地標性設施來營造相應城市的體育歷史“時空風貌”,實現“非遺體育文化基因”的地理性紮根。其次,基於數字化手段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為更加真實生動地再現運河體育文化面貌,唯有通過現代化的數字傳媒及其資訊技術。因此,應通過建立運河體育文化數據庫來保存遺産資料,通過建立數字化虛擬景區來再現體育歷史場景,通過開發動漫影視、體感遊戲、互動應用軟體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傳播大運河體育文化精神,喚醒當代人對大運河體育文化的歷史記憶。

推薦閱讀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需走融合發展之路 深化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文化品質文化是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過展現大運河體育文化風貌、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方能革新大運河體育文化的時代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基於數字化手段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因此,首先應基於非遺體育元素構建大運河城市體育文化基因。
多元並舉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運河體育文化既是運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具有特殊的時空規律性、歷史演變性、地方紮根性和社會變遷性,是自然文化、社會文化、時代文化的融合體。體育文化産業是體育産業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是基於體育産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具體而言,第一,基於實際,細分體育文化市場。
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時代價值 《意見》指出,要發展特色運動,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閒項目,傳承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強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其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極其豐富,也不乏體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武術、氣功、雜技、遊藝、民間傳統遊戲、民間傳統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另一方面,運河傳統體育項目在一些當地學校中的普及性並不高,無論是省市級比賽的項目設置,還是城市文體活動,運河傳統項目的身影正逐漸退去。
天津市寧河區薊運河險工險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寧河區薊運河右堤西關村基段1.3公里、右堤寧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劉莊段3.3公里、左堤還鄉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楊河圈小北段、李莊子段1.4公里等7處約12.8公里堤防險工段應急除險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預計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務,補齊堤防短板迎戰汛期,全面確保薊運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寧河區按照“輕重緩急、節約投資”的原則,主要採取用土料編織袋方式打築子埝、對堤防薄弱段進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維護迎水側防止水流沖刷等方式進行除險加固,“多點開花”同步實施各項工程,爭分奪秒確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務。本站訊為全力做好超標準洪水防禦準備工作,天津市寧河區水務局組織防汛領域專家對區域內一、二級行洪河道開展拉網式檢查,共排查出薊運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嚴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問題的險工險段7處、13.4公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