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淮安篇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
享有“中國運河之都”美譽
圖為《古運回望圖》淮安段采風資料圖
歷史文化名城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淮安位於大運河與古淮河交匯處,地處我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區位優勢明顯,曾被形容為"居天下之中,扼漕運之衝"。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則盛讚淮安為"淮水東南第一州"。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
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便於北上與齊國爭霸,從長江北岸的邗城向北,一直伸展至淮河南岸的末口,利用天然的溝渠河湖連通起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段--邗溝(又有渠水、邗溟溝、韓江、漕渠等稱謂)。淮安之地由此開始了與中國大運河的不解之緣。
圖為《古運回望圖》淮安段采風資料圖
當邗溝伸展到末口時,除了盱眙在吳越時曾經被稱之為鄯道(道為國家邊邑之意)之外,今天的淮安地域還沒有出現被歷史明確記載的封建城邦。其後,淮安地域為吳、越、楚三國先後統轄。
淮安境內出現明確納入國家行政管理序列的縣級機構,大概是在秦滅楚之後的西元前223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西元前221年。其間,有淮陰、盱眙、東陽等縣出現;具體建置時間,史無明文記載。
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末年,邗溝淤塞,加之原來運道因為借行射陽湖而迂迴曲折,廣陵太守陳登便從邗溝的茱萸灣,重新開鑿了直達末口的邗溝西道,由此奠定了今天淮揚運河的基本走向。從這個時期到南北朝,因為戰爭頻仍,邗溝的作用主要還是在軍事上,但對淮安及裏下河地區的農業開發也有一定的作用。
如今的淮安市下轄4區3縣,分別為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淮安段大運河文化遺産豐富
圖為大運河淮安段資料圖
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造就了歷史上的富庶繁華,伴隨著運河的文化成為每個城市的靈魂,文化遺産就是他們的“根”。作為因運河而興的城市,淮安運河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明清時期,設置了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千餘年來,京杭大運河養育著兩岸的人民,造就了燦爛的大運河文化,而淮安,就是大運河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大運河淮安段位於中國大運河中段,全長68公里,是中國大運河全線歷史最早、延續最久的河段,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圖為運河淮安段五河口資料圖
淮安與大運河有直接關聯的遺存主要有:洪澤湖大堤、清江大閘、碼頭“三閘”遺址、禦壩遺址、鹽河雙金閘、三百六十丈越堤、清江督造船廠遺址、淮安常盈倉遺址、漕運總督署遺址、河道總督署遺址、古末口與古清口遺址、淮安鈔關遺址、陳潘二公祠、清江浦樓、吳公祠、西壩鹽商遺跡、楊莊正泰浴室、清江古清真寺、鎮淮樓、文通塔、河下古鎮、碼頭古鎮、宋龜山運河口、古汴河口和泗州城遺址等,其中16處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重要節點。
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淮安遺産區和緩衝區面積超過1萬公頃,約佔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面積的1/7;淮安段大運河文化遺産有42項列入全國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管理總體規劃,佔總規中沿線35座城市326項遺産總數的1/8。
打造大運河文物和文化共用公共文化空間
圖為新時代運河淮安段資料圖
京杭大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交匯處矗立著一座亞洲規模最大的水上立交。淮安還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幹線的重要節點。
由淮安市大運河辦牽頭,在貫徹承接國家和江蘇省規劃部署基礎上,圍繞市級規劃明確的建設要求,按照2021年全面建成的時間節點,細化制定了國家公園建設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調動各地各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統籌推進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4類功能區建設。
2020年3月30日,淮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暨市大運河辦、淮安市文旅集團揭牌儀式順利舉辦。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是實體化管理協調機構,淮安市文旅集團則是運營實施主體。
淮安市文化旅遊局牽頭,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梳理挖掘大運河淮安段漕運、河工等特殊文化價值,圍繞境內國家文化公園空間佈局,精心編制精品旅遊線路,有機串聯重要展示空間和建設保護載體,結合主題展示區打造,科學佈局遊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設置水、陸文化體驗線路,進一步提升沿線旅遊、宣傳、教育、休閒等相關功能,通過連點、成線、建網,將大運河文物和文化資源從分散的地理空間轉變為全民共用的公共文化空間。
圖為新時代運河淮安段資料圖
2020年4月18日,淮安市政府召開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工作彙報會。會議強調,要立足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系統謀劃、加快建設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力求“整治到位、綠化到位、通暢到位”,打好亮麗底色,統籌推動運河兩岸經濟高品質發展。
匠心獨運打造“公園裏的城市”
圖為新時代淮安運河文化長廊資料圖
圍繞國家和江蘇省市規劃要求,淮安將聚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一個核心”,統籌建設文化長廊、生態長廊、旅遊長廊“三條廊道”,重點抓標誌性項目建設、創建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開展文化主題活動、運河主題外宣行動、創新管理體制、優化保障機制等“六大重點”工作,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
運河沿線“四區一縣”相關部門主動融入、積極參與,全面啟動“清口樞紐、洪澤湖大堤、清江大閘、總督漕運公署、泗州城遺址”5大核心展示園,“裏運河、高家堰、通濟渠淮河口”3大集中展示帶及“板閘遺址公園、淮安水利樞紐工程、龜山禦碼頭遺址”等10個特色展示點建設,導入國家文化公園LOGO標識系統,實行公園化管理。
圖為新時代運河淮安段資料圖
在大運河文化帶的傳承與保護中,淮安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充分釋放大運河之美。
從2020年6月1日起,《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條例》共5章39條,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傳承、利用等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了保護範圍,理順了保護職責,規範了規劃編制,實行了保護名錄管理,並提出保護利用舉措,對有關建設活動作出限制,對違規行為明確相關法律責任。此《條例》是江蘇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目前,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已經啟動,將充分挖掘淮安豐富的水工文化、水利遺存,彰顯水韻特色。淮安將聚焦“一個核心”,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項工作,努力將淮安打造成“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的最佳目的地,全力放大“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品牌效應。通過建設“城市裏的公園”,將淮安打造成為“公園裏的城市”。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淮安篇
千年古運河,新時代展新姿。近年來,聚焦“韆鞦淮揚”的文化高地定位,創新實幹的淮安人正用自己的智慧回報著母親河的“饋贈”。淮安大運河文化也還有很多故事等我們發現、追尋,我們的運河故事仍在繼續,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