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多元並舉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發佈時間: 2020-06-09 13:50:05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 黃鵬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體育文化産業是體育産業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是基於體育産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大運河的文化歷史脈絡深厚,體育文化産業的稟賦要素優越,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也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體育資源,更富有貫通南北文化的現代城市群活力。因此,通過多元並舉手段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勢在必行。

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

創新發展的問題

首先,組織保障尚不充分。當前,儘管國家和地方已相繼成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領導小組,但體育層面尚未發揮關鍵作用。早在2014年,來自北京、天津、滄州、聊城、泰安、揚州、杭州等18座城市的旅遊局官員已攜手成立京杭大運河城市旅遊推廣聯盟,致力於區域旅遊經濟發展。相比之下,體育方面的地方聯動尚顯不足。另外,體育文化産業作為新業態,需要多部門系統參與,尤其需要體育、文化、教育、旅遊、國土、環保、稅收等相關部門更為緊密的聯動。儘管國家已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體育總局也參與其中。但整體上,大運河文化體系中體育話語權不足,不少地方甚至處於失聲狀態,這不利於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的基層培育。

其次,政策供給和人才儲備不夠。當前,隨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等多項國家和省級重要文件出臺,大運河文化保護有了較強的政策指向,但體育文化在其中尚處於邊緣狀態,體育文化保護問題尚未引起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再者,産業的人才保障尚不健全。人才是培育和發展新型産業的核心要素,人才匱乏是阻礙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推進的核心要素。運河體育文化既是運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具有特殊的時空規律性、歷史演變性、地方紮根性和社會變遷性,是自然文化、社會文化、時代文化的融合體。因此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需要一支高品質人才隊伍,尤其是具備歷史素養、文化素養、生態素養、體育素養、經濟素養等全方位素養的複合型人才。當前,高校在該方面存在人才培養的難點、痛點問題,對既熟悉産業、管理和行銷,又懂得體育、歷史、人文的複合型人才缺少培養辦法,仍較為依賴産業人才培養路徑。

再次,産業整合和區域平衡不足。儘管具備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但當前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基礎還較為薄弱,呈現出零散性和失衡性。如運河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活動萎縮;又如,生態體育資源閒置較高;再如,大運河缺乏品牌性賽事引領,未形成賽事整體優勢,賽事社會影響力不足。除此以外,大運河存在體育文化産業基礎的區域失衡。因各地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不同,運河各地在體育文化産業的平臺基礎上存在落差,如北京通州運河段已被規劃為7個體育文化功能區,為其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打下了牢固基礎。又如,蘇杭等地也因前瞻性的運河體育設施規劃及良好的體育文化底蘊,具備了體育文化産業平臺。但總體而言,仍然有河北、山東等地運河沿線城市缺乏良好的基礎平臺,存在一定的資源劣勢,並且存在文化保護方面的滯後,産業平臺有待夯實。

多元並舉推進大運河

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對策

首先,強化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強化組織領導能為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動力。第一,落實主體責任。在組織制度上應進一步構建大運河區域的體育文化産業聯盟,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吸納社會和市場主體參與,形成官民相結合的組織管理網路體系,落實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發展的責任主體。第二,推進聯合治理。相關管理部分應充分重視産業融合的重要性,加強産業管理責任部門間的溝通聯絡。由政府牽頭,形成多部門常態化的聯合治理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最大限度地破除行業壁壘,掃清制度障礙,為産業融合提供組織、制度、環境上的支援。第三,強化戰略佈局。在戰略佈局上,應立足整體、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分層推進,制定符合地方體育文化及資源實際的産業佈局方案。如在功能劃分上,可在部分體育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中小城市探索體育特色小鎮建設,重點發展體育文創設計、體育休閒療養、體育生態旅遊、體育民俗表演、體育文藝創作等産業。而在一、二線具備較大市場空間的城市,應重點打造大運河國際高端化的體育精品賽事,同時要注重老舊、廢棄産業基地向體育文化産業基地的轉移創新。

其次,深化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供給。強有力的政策激勵和引導將有效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的深化發展。第一,加強政策扶持。將圍繞體育與文化高效融合作為切入點,完善産業融合政策,運用審批准入手段在準入資格、經營模式、經營範圍、融資、稅費等方面制定配套優惠政策,營造有利於體育文化産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不僅要培育本土企業,也要注重跨國企業的引入。要對産業示範基地給予政策支援,在辦理土地指標、立項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第二,深化政策引導。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社會資本及人才加入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陣營,培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基地,孵化體育文化産業終端生産企業,培育文化産業仲介機構,建設強大的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團隊,創建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從實踐和理論層面全方位提升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的發展品質。第三,提高政策激勵。為加強産業發展主體之間的跨界融合,政府應通過激勵機制鼓勵産業主體創新體育文化産品和服務,通過專項資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行業競爭與創業,打造一批富有代表性、品牌性、創意性的行業領軍企業,夯實體育文化産業的市場地位。

再次,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的産業集群。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需立足主體産業,推進産業跨界融合,形成産業輻射,最終形成産業集群。第一,立足主體産業推進産業集群。應沿著主體産業到相關産業,再到創意文化産業的思路,逐漸豐富産業結構,構建産業集群。所謂産業集群,是指某一行業內的競爭性企業以及關聯的合作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産業廠商和相關機構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現象。因此,應以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健身休閒、體育文化服務等主體産業為依託,打造特色體育服務産品,培育忠實體育消費群體,進而向文化、旅遊等相關領域跨界,與媒體、創意用品、節慶活動、會展會議等週邊産業聯姻,最終建立牢固的産業生態鏈,形成體育文化産業集群效應。第二,立足科技創新,助力産業升級。應推動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聯盟在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內容整合製作等方面的共性技術開發,推動大數據在體育文化産業中的運用,引導企業充分運用大數據,提升科技運營水準,提升體育文化産業的科技競爭力,助力産業升級。第三,強化區域協作,推進産業互補。單個城市的資源開發與推廣必然具有局限性,因此要建立合作共用和優勢互補機制,既要重視大城市在現代體育産業經濟層面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也要注重中小城市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反哺大城市文化需要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實現體育文化産業資源的區域聯動、共用與協同發展。

此外,創新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發展的手段與模式。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從産品設計、行銷手段及産業模式上均需創新。具體而言,第一,基於實際,細分體育文化市場。各地應結合不同城市資源實際,基於市場客觀需求,理性佈局市場空間,可將市場細分為體育文創市場、體育競賽市場、體育表演市場、體育旅遊市場、體育培訓市場、體育資訊市場、體育産品市場、體育金融保險市場等不同類別,分層分類進行産品開發與供給。第二,豐富行銷手段。應立足時代特徵和用戶心理,創新産品行銷手段。如在整體行銷戰略上,可通過舉辦年度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博覽會、嘉年華、招商會、論壇會等大型文化活動,開闢商業戰略合作平臺,提升産業的社會效應。又如,在産品的推介方式上,可通過相關網站、微網志、微信、社區、軟體等網際網路共用平臺,實現産品資訊的及時共用,製造共用經濟效應。第三,創新産業模式。所謂産業模式,簡言之就是産業發展的一種道路或方式,體育文化産業需要創新模式。應充分結合産業的文化內容及特徵,靈活走集約化、整合化、基地化、園區化道路,形成特色産業模式。在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産業模式創新層面,已不乏先例,如雲南可邑村結合地方神話故事創編體育舞蹈,塑造了“阿細跳月”模式;又如湖北恩施“女兒城”模式、山東“濰坊模式”、湖南“魅力湘西”模式等,皆為體育文化産業模式的典範。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應充分借鑒其經驗,堅持文化引領、模式創新之路。

(本文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大運河流域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研究”(19BTY051)階段性成果)

(作者係蘇州大學講師)

推薦閱讀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需走融合發展之路 深化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文化品質文化是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過展現大運河體育文化風貌、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方能革新大運河體育文化的時代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基於數字化手段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因此,首先應基於非遺體育元素構建大運河城市體育文化基因。
多元並舉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運河體育文化既是運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具有特殊的時空規律性、歷史演變性、地方紮根性和社會變遷性,是自然文化、社會文化、時代文化的融合體。體育文化産業是體育産業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是基於體育産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具體而言,第一,基於實際,細分體育文化市場。
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時代價值 《意見》指出,要發展特色運動,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閒項目,傳承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強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其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極其豐富,也不乏體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武術、氣功、雜技、遊藝、民間傳統遊戲、民間傳統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另一方面,運河傳統體育項目在一些當地學校中的普及性並不高,無論是省市級比賽的項目設置,還是城市文體活動,運河傳統項目的身影正逐漸退去。
天津市寧河區薊運河險工險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寧河區薊運河右堤西關村基段1.3公里、右堤寧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劉莊段3.3公里、左堤還鄉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楊河圈小北段、李莊子段1.4公里等7處約12.8公里堤防險工段應急除險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預計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務,補齊堤防短板迎戰汛期,全面確保薊運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寧河區按照“輕重緩急、節約投資”的原則,主要採取用土料編織袋方式打築子埝、對堤防薄弱段進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維護迎水側防止水流沖刷等方式進行除險加固,“多點開花”同步實施各項工程,爭分奪秒確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務。本站訊為全力做好超標準洪水防禦準備工作,天津市寧河區水務局組織防汛領域專家對區域內一、二級行洪河道開展拉網式檢查,共排查出薊運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嚴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問題的險工險段7處、13.4公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