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高品質研究
2019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大運河蘇州段,文化氣息濃厚,經濟繁榮,是江南運河中最為“精彩”的一段。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是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加快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徑。新型智庫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必鬚髮揮其獨特優勢,為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凝聚高品質的智慧成果,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高水準的智力支援。
新型智庫促進
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
高品質研究的優勢初步凸顯
近年來,以東吳智庫、石湖智庫為代表的蘇州市各新型智庫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發揮智庫專家在各自專業領域的獨特優勢,圍繞大運河蘇州段史料蒐集、運河遺産、文旅融合、民歌活態保護與傳承、沿運河古鎮人居生活、運河文化帶立法、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資源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一批高品質的研究成果。2019年,以蘇州市社科聯培育的6家新型智庫為主,分別向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交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研究成果50余份,從不同的專業視角和研究維度為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提供高品質的決策諮詢建議。其中,東吳智庫參與編制的《江蘇大運河文化旅遊消費白皮書》,已成為研究大運河文化與旅遊聯動發展效果的重要文獻;2019年9月成功舉辦的“江南運河文化論壇”,現場發佈《江南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蘇州倡議》,深度解析了國家戰略背景下的江南運河文化帶建設。
新型智庫促進
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高品質研究面臨的問題
新型智庫作為新時代智庫建設的探索,對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還存在三點不足:一是智庫研究成果有待系統整合。當前,部分智庫對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的研究還停留在個別文化現象或單一學科視角,對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研究的力度、深度還不夠。二是智庫研究視野亟須全面拓寬。部分智庫研究立足蘇州段當地,“站在蘇州看蘇州”雖能深刻挖掘蘇州原味,但缺少與全國或國際相關研究成果對話碰撞,缺乏對大運河文化發展國際共性和差異性的研究,不能準確把握蘇州段運河文化中的特色與必然。三是智庫團隊的跨學科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現有課題的研究主體大部分來自高校,缺少來自文化實務機構、科技機構、産業企業、非遺傳承人等不同領域專家的參與,未能形成充分對撞與共鳴,限制了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獲得新知識,總體上“研中學”能力不足。
新型智庫促進
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高品質研究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發展、文明繁盛、人類進步離不開先進思想的引領。新型智庫要不斷總結經驗和不足,持續探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品質研究的新路徑。
一要突出新型智庫的高站位高起點,圍繞大運河蘇州段文化、旅遊、生態、經濟、民生等方面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研究。發揮新型智庫專家優勢,針對運河建設開展前瞻性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構建符合蘇州發展歷史規律的理論架構與實踐空間,持續釋放智庫的競爭力與影響力,促進大運河蘇州段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研究運河的新型智庫與其他專業型智庫不同,是通過挖掘歷史文化來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新型智庫要發揮獨特的資源號召力,組織歷史、文化、經濟、科技、生態等多領域專家協同研究,圍繞“運河文化+”形成跨學科研究成果,強化品質導向,為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遵循。
二要整合新型智庫的外聯優勢,構建“運河文化+開放對話+”模式,推動中國運河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鼓勵各國智庫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推出更多高品質研究成果。“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迫切需要一個平臺,促進各國智庫間的對話交流和決策諮詢。運河智庫與國際社會組織的互動,有助於凝聚國際共識,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向更高水準邁進。運河智庫可牽頭組織運河文明國際論壇等,邀請國內外專家共商發展大計,創造新的合作共贏機遇。同時,通過牽手全球運河城市,力促江南運河沿線城市與其他國家運河城市結對,以運河為紐帶講好中國運河故事,傳播中國運河聲音,促進國際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三要強化新型智庫育人引才功能,創新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人才培養體系。新型智庫應積極對標國內外高端智庫,做好聚才用才工作,引進知名專家,扶持青年學者,培養高端專業人才,同時創新資源整合、評價激勵及成果轉化等機制,不斷發揮新型智庫人才引進培養的創新優勢。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科學謀劃、統籌推進、有序實施。新型智庫要整合各領域專家,突破學科視角、專業邊界和區域視野,加強多學科交叉聯合研究,開展系統性整體性綜合研究,推動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對話碰撞,切實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把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建設高品質研究推向新高度。
(本文係2019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市場培育與江蘇實踐探索研究”(19GLB021)階段性成果)
(作者係蘇州學人文社會科學處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