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大運河 一條天然的風光帶
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江蘇宿遷港。
仲崇亮攝(人民圖片)
京杭大運河上的杭州拱宸橋流光溢彩,夜色美麗。
(人民圖片)
春風拂過,盪漾了千百年的大運河再一次變了裝,從冬季的水墨畫變成了明麗的水彩畫,運河兩岸楊柳綠。清晨,寬闊的水面在朝陽下閃耀著金光,往來的船隻用汽笛聲喚醒運河邊城市新的一天。眼下正是大運河最美的季節,流動的運河讓沿線的每一座城市變得靈動優雅起來,成為中國東部一條天然的風光帶。
滿河流淌著風景
從南至北,大運河連接了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大運河中段在江蘇境內奔流790公里,如一根魚骨,串起長江和淮河,至今依然承擔著重要的航運作用。江蘇也成為大運河目前尚在使用里程最長的省份。今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正式實施,成為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旨在更好地發揮大運河的文化引領作用,推進沿線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建設綜合發展。
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從揚州到淮安的“邗溝”,這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2000多年的歷史悠悠而過,大運河早已融入了江蘇人的血脈。對於許多生長在大運河沿線的江蘇人而言,生活裏處處有大運河的影子:游泳是跟著父輩在大運河水裏“泡”會的,運河邊長大的孩子和汪曾祺一樣,“從早到晚,一天沒有看到河水的日子,幾乎沒有”;春天的餐桌上,一盤盤碧綠的時令菜,多半來自運河岸邊,有時還有從河中捕獲的魚蝦。就連當地人見面,也常用“你從河那邊來的嗎”,開啟一段聊天。運河是當地人心中最醒目的地理標誌。
運河兩岸則是運河城市裏最柔美的部分。無論是最南的杭州,還是最北的北京通州,大運河邊的文化廣場,都是市民愛去的遊憩場所。3月初,杭州境內大運河邊的遊步道旁,紫色的二月蘭開了,就如季羨林所寫,“和風一吹拂,便綻開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兩朵,幾朵。但是一轉眼,在一夜間,就能變成百朵,千朵,萬朵”。3月中旬的一個週末,記者在北京通州的運河公園裏已見春色滿園,春花、柳條、河水,相映成趣,孩子踩著滑板經過,留下一串笑聲。
兩岸生活氣息濃
少時,我的家就在大運河北岸,春天的午後,我常和小夥伴相約去運河邊踏青,採野花、野果,沿河堤追逐嬉戲,玩累了,索性坐在河岸邊,看著一艘艘水泥船或是漁船,或快或慢地從我們面前駛過,猜想它們運載著什麼,船上的人們怎樣生活,爭論著這些船最終將停靠在大運河上的哪座城市。大運河的脈絡,讓年少的我們對中國地理有了最初的認知。
有河就有橋,一橋跨兩岸,城市便成為更加緊密的整體。每一座運河沿線的城市都有數座與運河相關的橋,橋是當地人穿梭的途徑,經年累月,終成為與運河共存的風景。
杭州拱宸橋矗立在大運河南頭,那一帶自古便是繁華之地,誕生了杭州第一家戲院、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張報紙,如今依然是杭州重要的地標。拱宸橋西的歷史街區是“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核心區,橋東是拱墅區的政治、商貿、文化中心,現代而時尚。2019年6月,改造後的江蘇省淮安市新大運河橋通車,當地市民紛紛前往欣賞其夜色下的風姿。這座始建於1960年的橋,陪伴了幾代淮安人,沿橋散步曾是許多市民夏季納涼的選擇。漂泊在外的淮安人,每每提及這座橋,總是備感親切。山東聊城境內唯一的一座廊橋跨越在大運河上,猶如運河上一根柔美的腰帶,橋上黛瓦朱柱,廊內雕梁畫棟,成為當地展現運河文化的窗口。
3月22日,“世界水日”,大運河江蘇揚州段上,貨船穿梭往來,一派繁忙景象。河岸邊的公園裏,當地市民正愜意地感受春光。運河兩岸的人們正有條不紊地為生活忙碌著。
東部最美自駕線
如今,自駕遊的旅行方式越發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何選擇線路卻常成為人們的困擾。事實上,古人早已為我們做好了規劃。京杭大運河無疑是中國東部最有魅力的自駕線路。不僅因為它縱貫南北,沿途可見不同風物,更是因為它是一條活著的運河,沿運河自駕,看到的不僅是千百年的歷史,還有今日中國。
2010年,自駕遊愛好者于明先便已嘗試過一次“運河之旅”。“從杭州出發,我們經過繁華的都市,也穿過靜謐的農村,我見過雨中的運河與航船,也從泊岸的漁船上買過魚蝦。”于明先告訴記者,車行路上,一邊是運河,一邊是路旁的人家,像是行駛在中國畫裏,這種體驗不是別處可以提供的。“在一些省份,為了跨過運河,我開著車坐輪渡,身旁是當地居民,他們每天都要乘輪渡過河,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成了當地人。”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于明先開始更多地關注運河文化。從古至今,單是與運河相關的文學作品就有許多。唐天寶年間,張繼在大運河的孤舟上寫下《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只有兩首詩傳世的唐代詩人韋建曾作詩描繪大運河畔江蘇小城盱眙的景色:“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北宋詩人王禹偁的很多詩篇都描繪了運河景象:“江南江北接王畿,漕船帆檣去似飛。”
現在,于明先的女兒已讀小學,每天,父女倆都會一同背誦古詩。“我有一個想法,今年暑假,帶著女兒沿大運河自駕遊,這一次,我們要跟著古詩遊大運河。”
(原標題:春遊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