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發佈時間: 2019-12-19 17:11:06 | 來源: 揚州日報 | 作者: 張孔生 | 責任編輯:

18日,揚州市舉行《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終期評審會議,經過一天的評審,全國3家頂級規劃設計單位編制的《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通過評審

“今年初國家出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揚州結合本地區域特色和資源稟賦開展此項研究,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率先啟動編制《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裴東偉介紹説。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清晰勾勒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為大運河沿線發展謀篇佈局。揚州順勢而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今年6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邀請了3家國內一流的規劃設計單位開展《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的編制,規劃編制單位深入調研,形成了中間成果,並於9月23日組織專家論證,昨天進入終期評審階段。

經過一天的緊張評審,來自國內規劃、建築、文旅等方面的7位知名專家認為,三家編制單位現狀調研充分,規劃成果翔實,方案各具特色,達到設計任務書終期成果的要求,專家組一致同意編製成果通過評審。

全國3家頂級規劃設計單位就同一項目規劃設計

“讓全國的3家頂級規劃設計單位就同一項目並行規劃設計,這在揚州的規劃編制歷史上還屬首次。”裴東偉介紹説,最終,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站到了終期評審會議的現場。

為何要3個國內一流的規劃編制單位同時就同一項目進行規劃編制?規劃部門的專家告訴記者,大運河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採取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單位背靠背平行設計的方式,可以取長補短,充分展現各規劃設計單位的特長,避免一家之言,從而讓整個規劃編制高起點、高水準,並能綜合出一個全方位、高水準、可操作的規劃成果。“此舉體現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將推動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走在全國最前列。”省城鎮化和城鄉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志剛認為。

三套規劃設計方案誰最靚?

各具特色、亮點紛呈

3家規劃設計單位編制的規劃方案誰最靚?專家點評説,三套方案各具特色,亮點紛呈。

“有很多的點刻意進行了留白處理,這一點是非常有創意的。”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季文彬表示,三家設計單位都注重在原有空間基礎上進行留白,讓原有歷史風貌得以完整留存。

“同濟方案對整體空間設計研究較為細緻;清華同衡方案對於資料收集和地塊研究較為完整到位,深規院方案對於大運河旅遊産品與大運河特色風貌研究較為全面……”參與評審的專家點評説,三個規劃方案亮點紛呈。

“大運河揚州段進行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編制,就是要進一步擦亮揚州運河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可讀性的運河文化標識。”裴東偉介紹説,“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未來古運河和大運河沿線公共服務配套和公共空間的建設,包括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健身步道、文化設施等,都會形成一個系統。”

推薦閱讀
大運河航運被寫入《大遺址利用導則》 或發展生態農業、文化産業、旅遊業等低能耗低強度的産業,與大遺址價值展示和遺址環境改善相協調。大遺址利用避免大規模“假景”導則提到,大遺址利用應以價值利用方式為主。同時,大遺址利用並非“閉門”工程。
因河而興 領略老運河滋養下的常州城 古老的運河是常州的母親河,培育了一代代的常州人也孕育了運河兩岸的人文資源,更是承載了這裡的歷史。依河而建,因河而興,如今的常州也正因為運河帶來了廣闊的經濟發展前景。坐船賞景,偷得浮生半日閒,聆聽千年運河與這座城的故事。
無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無錫梁溪區內11.8公里的古運河環城步道工程進入收尾階段,近日,記者從妙光橋出發,沿著古運河一路感受“串珠成鏈、閉合成環”的古運河風光。
《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18日,揚州市舉行《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終期評審會議,經過一天的評審,全國3家頂級規劃設計單位編制的《大運河揚州段文化旅遊帶概念規劃》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