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發佈時間: 2019-12-16 09:13:47 |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 黃傑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由於長三角一體化涵蓋區域與大運河文化帶江蘇、安徽和浙江段核心區、拓展區與輻射區範圍大體重疊,所以,如何在推進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以文化認同驅動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是構建區域協調機制,內在協調機制的形成離不開文化和價值的認同。“一體化”與區域合作、協同發展的差別在於,它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園,文化作為社會關係的潤滑劑可以增強凝聚力,增加認同感。區域一體化中的文化認同,是指該區域內各成員之間由於地理或歷史原因,在長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與價值觀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難點,從表面看是如何打破行政體制的分割局面,實現産業合理分工佈局下的協同發展,但真正的難點是如何拋棄狹隘的地域文化局限性,形成平等互利、包容開放、共建共用的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的形成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基礎,若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在實現區域發展的一體化方面就會困難重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維度: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精神;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無怨無悔、甘於奉獻的犧牲精神;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相容並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由此可見,弘揚大運河文化,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需要打破思想藩籬、確立包容開放的價值理念目標高度一致。

用區域發展提升大運河文化凝聚力

在長三角區域內,有各種文化形態或文化分類,如吳越文化、淮揚文化、中原文化、楚漢文化、徽州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運河文化等等。其中江南文化自隋唐以來在中國影響日益擴大,明清開始更是在地域文化競爭中佔據明顯優勢,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推崇。

大運河文化進一步擴展了江南文化的影響範圍,從核心區、拓展區再到輻射區,幾乎涵蓋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全部區域。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看,大運河文化包括了該地區淮揚文化、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核心與龍頭的上海,其海派文化與運河文化之間也存在傳承與發展關係。從歷史上看,上海屬於運河文化體系下吳越文化影響的範疇,作為上海地標性河流的黃浦江,連接了安徽、江蘇和上海的蕪申運河,使上海成為一座典型的運河城市。

更重要的是,大運河開挖以來,尤其是隋唐運河的南北貫通,聯通了該區域的江河湖海,實現了該區域的互聯互通,對該區域經濟文化的交流産生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對區域內各地域文化的發展以及與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産生了重要影響。可見,大運河文化是能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統一文化標識,其“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也完全符合當代評價優秀文化、先進文化的衡量標準。現在,大運河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標識,也應當被視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文化基礎之一。

協作共建、協同推進的思路與建議

加強長三角區域大運河文化宣傳,形成思想共識。尤其要宣傳大運河文化所凝練的“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打破狹隘的地域文化束縛,使長三角地區幹部群眾形成對運河文化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不是否定和排斥各成員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是在尊重各自地域文化平等性基礎上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建造符合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共同的精神家園。

加強長三角區域大運河智庫的建設與合作,形成智庫合力。通過開展大運河重大課題的合作研究,探究大運河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設立“長三角運河文化論壇”,既宣傳大運河文化,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集聚更多智慧,提供更強智力支撐。

建立長三角大運河文化建設協作機制,提升合作水準。要建立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基礎的政府間、行業間、企業間、社會組織間以及學術界的多層次合作機制,有效發揮上海在文化産業領域人才、資本、技術、資訊等方面的優勢,形成與長三角內其他大運河城市之間的文化資源優勢互補,充分挖掘這些地區的文化資源寶庫,將這些地區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産業優勢,以文化産業共同體建立和穩固長三角文化共同體。

作者:黃傑(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推薦閱讀
説説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 導致南北經濟發展模式不同京杭大運河流域是明清時期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但各個河段所在的區域,自然、經濟、人文環境不同。從橫向上看,京杭大運河貫通中國最為重要的東部地區,其漕運航線及其他重要的人工運道盤桓在“胡煥庸線”以東的地區,流經多個自然與社會條件迥異的大大小小的區域。北方運河流域成為明清時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商業化、商品經濟、城市化走的是以交通、運輸、通信作為驅動力的發展途徑,可歸納為因國家政策而産生的交通驅動下的“外植型”發展模式。
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可見,大運河文化是能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統一文化標識,其“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也完全符合當代評價優秀文化、先進文化的衡量標準。尤其要宣傳大運河文化所凝練的“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打破狹隘的地域文化束縛,使長三角地區幹部群眾形成對運河文化的情感認同。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看,大運河文化包括了該地區淮揚文化、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樣板 要通過深入研究,提煉運河園林文化的現代價值,留住運河城市園林建築的記憶,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充分體現運河園林文化的特點,植入運河園林文化的元素。要將富有運河園林文化特色的作品運用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使運河園林文化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提高運河城市的空間識別度,彰顯運河城市獨特的魅力。作為國家文化公園試點中的重要項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前還沒有先例可循,而大運河園林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傳承弘揚大運河園林文化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路徑之一。
大運河文化帶將挖掘展示古村鎮文化 康熙又趕回去接祖母,在平家疃村,一夜間建起了一個大寺廟,就為祖母在此停歇。佑民觀出現于元代,最早為天妃宮,天妃即媽祖,因為媽祖是保護航運的水神,所以大運河將媽祖文化傳到北京地區。裏二泗村還有媽祖文化遺跡。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