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樣板

發佈時間: 2019-12-13 17:08:48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姜師立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作者: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揚州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姜師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按照《方案》要求,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而大運河江蘇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2021年底前要完成建設任務。江蘇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江蘇樣板”,而“江蘇樣板”的打造離不開對大運河園林文化的弘揚。

按照《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根據文化遺産和文化資源整體佈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主要有四大任務,包括制定修訂法律法規、編制建設保護規劃、實施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基礎工程、完善建設管理體制機制。

作為國家文化公園試點中的重要項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前還沒有先例可循,而大運河園林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傳承弘揚大運河園林文化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路徑之一。

讓運河園林文化在主題展示區中顯出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區包括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3種形態。這3種形態都可以借鑒大運河園林的造園藝術。要通過深入研究,提煉運河園林文化的現代價值,留住運河城市園林建築的記憶,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充分體現運河園林文化的特點,植入運河園林文化的元素。對於揚州、蘇州等運河古城,運河主題展示區在精神氣質與建築風貌的探索與設計上既要具有傳統運河園林的獨特古典氣質,又要具備現代功能的運河園林建築風格。要將富有運河園林文化特色的作品運用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使運河園林文化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提高運河城市的空間識別度,彰顯運河城市獨特的魅力。

讓運河園林藝術在運河環境修復中揚起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的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修復也需要引入大運河園林文化中師法自然、融于自然的理念。目前,在大運河沿線的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有些地方會照搬照套外地的景區做法,甚至是外國的造景手法,忽視了對運河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有的地方提出要建設櫻花園、熏衣草園,有的地方建起了歐洲風格的園林,與大運河傳統的文化和環境格格不入。要通過弘揚運河園林文化,加強林草生態系統修復和治理,在核心區範圍內建設兼顧景觀效果和生態功能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在疏林地注重鄉土植被的栽植培育,加強人工景觀林草地建設,提升大運河主軸林草植被覆蓋率,構建功能複合、結構合理、佈局自然的大運河綠色生態屏障。利用運河園林文化,構建高品質運河生態廊道,在核心區內建設一批環城綠帶、全居綠地、濱河綠地。在保護傳承運河文化的基礎上,塑造整體和諧、富有個性的城市綠地空間。利用運河園林文化,重塑濱河景觀視線,以大運河現有水道為骨架,打造濱河沿線綠道,建設觀光休憩、科普教育、體育健身等配套設施,增設大運河主題景觀小品和文化設施,構建生態休閒景觀長廊,提升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品質。在大運河生態環境修復中,還可以將大運河園林文化與運河文脈相結合,凸顯其歷史與文化特色,建設歷史園林、文化園林、藝術園林。可按編年史,根據不同朝代、不同區域文化,利用不同的河段岸線遍植從古到今的林木、花卉,構建運河千年園林大觀。也可以選擇一個適宜的地點,採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運河園林風格,進行不同流派的運河園林再造,以“縮地不縮景”的方式,按照不同地域文化園林的特點,打造一個大運河園林大觀園,新建建築要能體現運河沿線的地方傳統特色,形成一個大型的、綠色的、連續的公共空間系統。

讓運河園林文化在運河文旅融合中活起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的文旅融合工程,就是要對優質文化旅遊資源推進一體化開發,打造一批大運河文旅示範區,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旅企業,推動開發大運河文化旅遊産品,組建大運河文旅聯盟,開展整體品牌塑造和行銷推介。推進運河文旅融合工程離不開對運河園林文化的弘揚,運河園林是大運河重要的旅遊資源,許多運河城市的旅遊就是以運河園林作為龍頭企業的,如揚州在瘦西湖景區的基礎上,成立了揚州瘦西湖旅遊發展公司,統一管理運營城區的旅遊景點。要通過對運河園林文化的弘揚,通過對運河旅遊産品的開發,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注重讓運河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交相輝映。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時要注重文旅融合,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的融合,讓動態的非遺進入固態的運河園林遺産,在互動的基礎上激發出新的活力。要通過文旅融合,一方面使運河園林的旅遊更有觀賞價值,另一方面又保護傳承附著在物質遺産上的非遺,將運河沿線的民俗民風、戲曲歌舞、書法繪畫、文學藝術等各有特色的非遺,加以整理研究,融匯到運河旅遊項目中,把正在破碎的非遺通過運河旅遊連綴起來,成為新的運河旅遊資源。還要提取運河園林元素,將運河園林文化轉化為多樣化、個性化的系列文創産品,並通過運河園林這一窗口將運河文創産品銷售出去,在傳播弘揚運河文化的同時,促進運河旅遊的産業延伸和運河經濟的發展。

大運河江蘇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2021年底前要完成建設任務。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樣板”,要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堅持文化引領、研究先行,堅持總體設計、兩規合一,堅持以人為本、還河於民,著力以經典之作呈現千年運河深厚底蘊,以精品項目煥發運河生機活力,奮力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先導工程和樣板工程,努力為全國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江蘇智慧”,創造“江蘇經驗”。

 

推薦閱讀
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可見,大運河文化是能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統一文化標識,其“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也完全符合當代評價優秀文化、先進文化的衡量標準。尤其要宣傳大運河文化所凝練的“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徵,打破狹隘的地域文化束縛,使長三角地區幹部群眾形成對運河文化的情感認同。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看,大運河文化包括了該地區淮揚文化、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樣板 要通過深入研究,提煉運河園林文化的現代價值,留住運河城市園林建築的記憶,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充分體現運河園林文化的特點,植入運河園林文化的元素。要將富有運河園林文化特色的作品運用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使運河園林文化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提高運河城市的空間識別度,彰顯運河城市獨特的魅力。作為國家文化公園試點中的重要項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前還沒有先例可循,而大運河園林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傳承弘揚大運河園林文化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路徑之一。
大運河文化帶將挖掘展示古村鎮文化 康熙又趕回去接祖母,在平家疃村,一夜間建起了一個大寺廟,就為祖母在此停歇。佑民觀出現于元代,最早為天妃宮,天妃即媽祖,因為媽祖是保護航運的水神,所以大運河將媽祖文化傳到北京地區。裏二泗村還有媽祖文化遺跡。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應把握好六大關係 當然,我們不僅要高水準建設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還要高水準利用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有效傳承和傳播大運河文化,即在不影響文化遺産保護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運河文化旅遊産業和相關生態産業。大運河文化既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産,也包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所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既要依託現有世界遺産點段和各類文物,進行展示性空間設計與建設,體現這些物質文化遺産的教育性、旅遊性價值,也要以適當展陳和演繹形式,表現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價值和利用價值,兩者缺一不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對世界文化遺産點段,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防止對世界文化遺産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