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沿岸圖書館將共建共用文獻資源

發佈時間: 2019-12-09 14:06:19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日前,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城市公共圖書館的32位館長及代表齊聚浙江嘉興,就大運河文獻資源共建共用達成共識。

大家認為,沿岸8個省(市)近40個城市(區)的公共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和保存大運河相關文獻,不斷推進大運河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為共建共用提供技術支援和基礎保障。

南起浙江余杭、北至北京通州的大運河,流淌了兩千多年,滿載著文化基因,閃耀著文明之光,傳承著民族精神。此次多家圖書館達成共建共用大運河文獻資源的共識,是傳承和保護大運河文化的基礎條件和重要保障,是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

2014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由王雲、李泉主編的《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整合》,該書對研究大運河的歷史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80卷本的《整合》體量很大,收錄了元、明、清三個朝代關於運河的專門著作130余種,內容多涉及河務、水利、漕運等方面。“兩千多年的寒來暑往,1797公里京杭大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同樣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整理。這對了解當地的歷史細節、豐富沿岸的地方誌,同樣意義不凡。”與會嘉賓感嘆。

因運河而興的山東臨清鈔關見證了近600年運河兩岸經濟和商業的發展,目前保護完好的京杭運河臨清段的戴灣閘和二閘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研究古代經濟、政治、文化、漕運和治水的珍貴實物資料。“這些文物都劃歸文物局統一管理,相關的文獻資料也理所當然地由文物局一併管理。因為圖書館與文物管理部門各司其職,圖書館難免無法摸清當地文獻資料的家底。”臨清圖書館相關負責人道出了運河兩岸圖書館館長的苦衷。針對這種不在少數的情況,很多圖書館的館長建議,還要在更高層面上和更多部門達成共識,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實現共建共用。

“大運河文化是流動的文化,是活的文化。因此,要建立健全大運河文獻資源建設協作協調機制,由大運河沿岸城市公共圖書館共同參與、共同推進,建立跨地區圖書館大運河文獻聯合書目數據庫,向社會免費開放,讓大運河文獻資源用起來,活起來。”浙江省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説,我們這些達成共識的32個圖書館,要不斷加強大運河沿岸城市互動合作,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加強區域聯動,形成合力,推進相關文獻的展覽和講座資源的共建共用,讓大運河文化真正賦能現代生活。

推薦閱讀
圍繞長城大運河保護開發 山東這幾年做了這些事 會議圍繞齊長城資源保護、齊長城文化遺産傳承、齊長城開發利用、齊長城旅遊發展等方面進行探討,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旅遊強省建設。這次要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與山東有何關係。2013年10月,《山東省大運河遺産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施行,大運河山東段的保護變得有法可依。
大運河沿岸圖書館將共建共用文獻資源 因運河而興的山東臨清鈔關見證了近600年運河兩岸經濟和商業的發展,目前保護完好的京杭運河臨清段的戴灣閘和二閘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研究古代經濟、政治、文化、漕運和治水的珍貴實物資料。此次多家圖書館達成共建共用大運河文獻資源的共識,是傳承和保護大運河文化的基礎條件和重要保障,是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日前,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城市公共圖書館的32位館長及代表齊聚浙江嘉興,就大運河文獻資源共建共用達成共識。
奔流吧,大運河 “明年的全國兩會,我會繼續提交保護運河文化遺産的提案,發揮洛陽在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中的文化資源與技術等優勢,助力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在省委省政府重視下,河南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起草組,多方調研,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挖掘、研究、本體保護、展示利用等系列工程的工作思路,摸清了686公里河南段運河沿岸文化遺址家底,籌措專項資金用於大運河沿線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在大運河申遺點段建立遺産檔案和監測系統,水質斷面整體達標率也提升了67個百分點……大運河一切向好。連續3年堅持以“隋唐大運河的保護與傳承”為提案的梁留科,帶領團隊成立了大運河研究院,爭取了專項研究基金,集結編印了《大運河文化論壇論文集》《隋唐運河故事》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北京、洛陽相繼召開高規格的大型研討會,有力推動了隋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國家規劃。
北京將申創通州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 記者了解到,北京目前有7家5A級景區,分別是故宮博物院、天壇公園、頤和園、(八達嶺-慕田峪)長城旅遊區、明十三陵景區、恭王府景區、奧林匹克公園。記者了解到,北京將申創通州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行動計劃還提出,要改擴建西海子公園,擴大綠化空間和活動空間,豐富任務內容,整理相關典籍,研究遷移修建李贄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