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運河碼頭文脈長——河北日報行走大運河小分隊走訪阜城縣碼頭鎮

發佈時間: 2019-11-28 15:05:38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田恬 韓莉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衡水市阜城縣碼頭鎮的碼頭橋。記者田瑞夫攝

日前,河北日報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了阜城縣碼頭鎮。站在湯湯運河岸邊,水還是那熟悉的模樣,隱隱地能感受到掩藏在微波下的壯闊,運河好似一本流淌的史書緩緩打開,默默地向來往的人們訴説著繁華的過往。

碼頭鎮,位於阜城縣東部。據《阜城縣誌》記載,碼頭為太仆寺行臺故址,兼有馬地、馬廠、馬頭諸名,後因地處運河西岸時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碼頭”。在碼頭鎮副鎮長莫金雷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歷史上,由於運河沿岸閘壩繁多,故供漕船賈舶停靠的碼頭十分密集,久而久之,這些原本臨時供過往船隻停靠的碼頭,逐漸成為相對固定的集鎮和商埠,這種獨特的運河模式對運河沿岸的經濟發展形成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碼頭鎮自隋唐以來便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貨運碼頭,南接臨清、德州,北通天津、北京,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濟寧、汶上、臺兒莊一帶出産的稻米,松江、嘉定、常熟的棉布,蘇杭、南京的絲織品以及陶瓷、紙張、茶葉,北方的鹽,甘肅、寧夏、陜北一帶的羊皮,遼東的人參、貂皮、大豆……都在這裡進行轉机交易。“本地的小麥、棉花、雜糧、西瓜等農副産品也在這裡裝船,南下北上,銷往全國各地。”在莫金雷的述説中,那番熱鬧的水上盛景漸漸在我們眼前完整浮現:白天大運河上帆檣如林,往來穿梭,船工號子聲不絕於耳;夜色中的堤河,則是燈火輝煌,酒肆茶館,人聲鼎沸。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進步,昔日運河上那熱鬧非凡的景象早已不見蹤跡。站在碼頭橋上,目光隨著運河流向遠方,兩岸那一排排的民居透露出祥和與安寧,世代居住在運河邊上的人們與運河相互依存,早已牢牢拴在一起,他們想必也與運河一道經歷了跌宕曲折的時光和歷史風雨,一同見證和傳承著運河記憶。

為了打撈失落的運河文明,讓運河邊上的年輕一代記住鄉愁,人們嘗試著用建設博物館的方式保存並傳承運河文化。2016年,碼頭鎮在魏圈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運河記憶博物館”。

説起魏圈村,莫金雷的話匣子就打開了。魏圈村緊靠京杭大運河,古運河在魏圈村東南角先是向北、而後向東,形成一個巨大的“L”形,沿途河道“九曲十八彎”,自然風光非常優美。“魏圈村還有不少傳説和習俗,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同時,魏圈村歷史名人輩出,有北宋宰相劉摯,還有紀曉嵐岳父馬永圖等。”此外,魏圈具備優越的發展鄉村旅遊的基礎條件。在莫金雷的眼中,魏圈村像一塊等待雕琢的璞玉,潛在的價值不可估量。

從碼頭鎮政府驅車南行三四公里,便是魏圈村,抵達村口,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潔凈的街道和民居。進村不遠處,一塊寫有“運河古韻”的牌匾映入眼簾,這便是遠近聞名的村級博物館——運河記憶博物館。我們一行人踏進去,便被深深吸引了。對於一個中國北方普普通通的小村落來説,藏有這樣的一個博物館,令我們十分驚奇。博物館由村裏閒置的學校舊址改建而成,佔地面積達2400多平方米。記住鄉愁、農耕記憶、漕運印象、非遺表演、碼頭名人等五個板塊,將運河的過往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石錨、舊漁船、漕運船、漁網等近百件展品,講述著運河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悠久歷史。

正當參觀時,偶遇魏圈村老支書劉同江,他從小在運河邊上長大,在他心底深處有著揮之不去的運河情結。老支書告訴我們,他小時候經常在運河裏游泳,岸上的人們看見來船了,就往河沿上跑,邊跑邊喊“來船了”!喊號子的也跟著唱起來。看著館內按1:1比例復原的大運河漕運船,老支書再次沉浸在回憶中,仿佛那一幕就發生在昨天。

如今,村子旁邊的這條大運河早已不再擔負漕運功能,村民們也都只是從祖輩流傳的傳説中了解大運河的歷史。老支書説,村裏建起的這座博物館就是一座記憶庫,通過各種展示來增強人們對京杭大運河的了解,記住鄉愁,使運河文化代代傳承下去,讓村裏的年輕人不管走多遠都別忘了家鄉的古運河。

出了博物館,往南走,是碼頭鎮又一處讓當地人驕傲的地方——大龍灣村(原名興隆鎮)。大龍灣的名字可是大有來頭,傳説清朝年間,乾隆從天津乘船,沿大運河南下,去江浙一帶視察民情,當船航行至碼頭鎮地段,他坐在船頭遙望前方,看見前面西岸出現了一座繁華的集市,河岸上車水馬龍,水面上航運繁忙。乾隆看到如此繁華的景象很是高興,命令舵手靠運河西岸慢行,並在此登岸駐蹕。因大運河在此轉彎,狀如巨龍,乾隆御賜將興隆鎮更名“大龍灣”。

位於京杭大運河西岸的大龍灣村,在運河水的滋養下,村莊秀麗,民風淳樸,村民生活恬靜閒適。時值午後,太陽照在人身上暖暖的,不少村民在渡口旁的廣場上休憩。逐級而下,是繪製在民居墻上總長度近四百米的運河文化長廊,京杭大運河沿途18個重要城市的風景名勝、地標建築以及特色物産,盡收眼底。沿著運河文化長廊再走上三五分鐘,是大龍灣村的中心廣場,“大龍灣村史館”便坐落於此,村史館裏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大龍灣村的前世今生。

不論是魏圈村的運河記憶博物館,還是大龍灣的村史館和運河文化長廊,都讓我們意識到運河豐厚的文化遺産,從物質到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運河兒女。

“今年以來,碼頭鎮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因村制宜,突出特色,以‘看得見記憶、記得住鄉愁’為靈魂,通過深入借勢運河自然風光、挖掘運河文化,使運河成為新時期建設美麗鄉村、發展民俗旅遊的一張響亮名片。除了實現了村容村貌的根本性改變,也為發展民俗旅遊産業、實現鄉村長久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站在運河邊眺望著遠方的莫金雷,話語裏滿是憧憬和自豪。

推薦閱讀
揚州將打造世界運河文化展示高地 ”市交通運輸局相關人士介紹,在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中,揚州將深挖運河沿線航運文化瑰寶,打造一批代表國家水準的運河地標,通過大運河這一條金絲線,串聯成流動的文化帶,讓千年文化煥發新生機。昨天下午,揚州市召開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推進會,正式啟動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項目。記者了解到,借力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揚州將著力打造內河“水上高速”。
運河碼頭文脈長——河北日報行走大運河小分隊走訪阜城縣碼頭鎮 老支書説,村裏建起的這座博物館就是一座記憶庫,通過各種展示來增強人們對京杭大運河的了解,記住鄉愁,使運河文化代代傳承下去,讓村裏的年輕人不管走多遠都別忘了家鄉的古運河。不論是魏圈村的運河記憶博物館,還是大龍灣的村史館和運河文化長廊,都讓我們意識到運河豐厚的文化遺産,從物質到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運河兒女。2016年,碼頭鎮在魏圈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運河記憶博物館”。
運河文化教育聯盟在錫成立 此次,運河沿岸五省兩市10所學校成立運河文化教育聯盟,體現出教育人的“文化自覺”。大家表示,聯盟成立後,將以“大格局、大空間、大主題”統領運河文化學校教育實踐,形成區域合作研究機制,共同弘揚運河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文化,培育運河精神滋養的新時代之子,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大運河文化教育體系,為學生成長輸送不竭動力。11月26日至27日,“首屆運河文化與小學教育研討會暨運河文化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無錫市梁溪區東林古運河小學舉行。
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在鶴壁舉辦 值得一提的是,鶴壁市將浚縣大運河文化帶定位為建設大運河民俗文化旅遊區,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等相關産業為載體,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等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生態、經濟和社會共生共榮的發展格局,將大運河浚縣段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三是打造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示範區。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及其他相關産業為載體,加強與衛輝、滑縣等周邊相關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民俗民藝古城”等品牌,實現文化、旅遊和生態共生共融,將大運河浚縣段建設成為全國運河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和示範區。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