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在鶴壁舉辦

發佈時間: 2019-11-27 15:25:59 |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李彥臻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1月22日至24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鶴壁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浚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在鶴壁浚縣召開。百餘名專家學者歡聚一堂,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將鶴壁市列為大運河文化帶拓展區,將浚縣列為大運河文化帶核心區。據了解,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包括洛河、汴河、衛河、會通河4個遺産段落,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地。而衛河(永濟渠)浚縣段呈西南—東北走向穿越浚縣縣境,全長約71公里,沿岸運河遺産涵蓋水工遺存、附屬遺存、相關遺産三大類,包括河道遺存、水工設施遺存、橋梁遺存、倉庫遺存、運河城鎮遺存、運河文化景觀六小類,被譽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中遺産最為豐富多樣的一段。

事實上,浚縣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和中國運河文明的重要代表。其擁有名勝古跡3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産118項。浚縣在衛河(永濟渠)沿線各市(縣)中,擁有城池、河道、河堤、碼頭、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祭祀建築等遺産類型,且歷史風貌保存較好,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北方運河城鎮的典型代表。特別是穿城而過的隋唐大運河,不僅孕育了浚縣古城、大伾山石佛、黎陽倉遺址等文化景觀,還衍生出泥咕咕、大平調、民間社火、正月古廟會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記載著千年的運河故事。

據悉,本次論壇採取大會發言、小組討論、專家點評、實地考察等形式,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與遺産價值研究、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比較研究、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鶴壁大運河遺産價值及其當代應用研究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值得一提的是,鶴壁市將浚縣大運河文化帶定位為建設大運河民俗文化旅遊區,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等相關産業為載體,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等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生態、經濟和社會共生共榮的發展格局,將大運河浚縣段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

大運河浚縣段既是白溝和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再現禦河和衛河昔日繁華的重要樣本。與會專家及學者普遍建議,繼續加大浚縣運河文化資源研究開發力度。一是加大運河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力度。建議在浚縣建立一個基地,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調研基地;成立一個研究院,即永濟渠(衛河)文化研究院;舉辦一個論壇,即每年不同主題的大伾山論壇;舉辦一個節會,即大運河文化節。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合作,科學規劃、項目帶動等措施,將鶴壁浚縣打造成河南乃至全國知名的運河文化重鎮。

二是加大運河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力度。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保護傳承意識,加強黎陽倉、黎陽城等運河遺址遺跡的保護和展示,規劃建設浚縣國家運河文化公園。著力整合正月古廟會、泥咕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將運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産品優勢。

三是打造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示範區。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及其他相關産業為載體,加強與衛輝、滑縣等周邊相關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民俗民藝古城”等品牌,實現文化、旅遊和生態共生共融,將大運河浚縣段建設成為全國運河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和示範區。

 

推薦閱讀
運河文化教育聯盟在錫成立 此次,運河沿岸五省兩市10所學校成立運河文化教育聯盟,體現出教育人的“文化自覺”。大家表示,聯盟成立後,將以“大格局、大空間、大主題”統領運河文化學校教育實踐,形成區域合作研究機制,共同弘揚運河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文化,培育運河精神滋養的新時代之子,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大運河文化教育體系,為學生成長輸送不竭動力。11月26日至27日,“首屆運河文化與小學教育研討會暨運河文化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無錫市梁溪區東林古運河小學舉行。
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在鶴壁舉辦 值得一提的是,鶴壁市將浚縣大運河文化帶定位為建設大運河民俗文化旅遊區,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等相關産業為載體,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等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生態、經濟和社會共生共榮的發展格局,將大運河浚縣段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三是打造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示範區。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及其他相關産業為載體,加強與衛輝、滑縣等周邊相關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民俗民藝古城”等品牌,實現文化、旅遊和生態共生共融,將大運河浚縣段建設成為全國運河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和示範區。
鎮江大運河,演繹江河交匯“城市傳奇” 1980年,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建成啟用,成為蘇南運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門,大運河水上航運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發揮。鎮江這座歷史上著名的水運樞紐城市、對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發展成為現代化的港口工貿城市、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等工作,弘揚鎮江市在大運河重點建設區建設上取得的歷史文化、生態文明和經濟發展等方面成就,作為首屆中國·鎮江大運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動之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行走運河”大型全媒體行動近日正式啟動。
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 加強大運河環境司法保護 江必新指出,加強大運河環境司法保護是服務保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遺産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是司法有效銜接重大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的有力保障。江必新強調,要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六字方針作為加強大運河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踐行最嚴法治觀,深入研究運河功能多維性、區域區段差異性、生態環境和遺産遺跡統籌保護等特殊問題和規律,建立完善規範化的內部系統協同、外部協調銜接、網路平臺共用、裁判規則統一、典型案例編發、白皮書定期發佈和對外交流宣傳等大運河司法保護“七個一”工作機制。大運河區域各法院要充分認識加強大運河司法保護的重要意義,為推進大運河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