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德州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0:21 | 來源: 中國網綜合消息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大運河德州段的現狀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隨著歲月的流逝,地處德州的由夏津、武城和市區段組成的衛運河和南運河,現在的河道雖基本保持在三級航道,但河道水源匱乏,污染嚴重。由於衛運河河底高程高、夏津、武城段所産污水進不了河床,現有污水來源主要是上游的工業污水,估計年排污量在9460萬m3左右,水質呈黃黑色,泡沫較多,味道刺鼻,屬有機物污染,用於農業灌溉後,可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甚至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今天運河早已成為主要的防汛、排污幹渠,上游污水和市區部分城市污水、雨水匯集後,經運河排入下游,僅在下游缺水時,每年承擔一、二次輸水任務。

運河市區段位於運河經濟開發區東西方向中間部位,總體上是南北走向,南起三幹渠,北至省界,全長約10600米,局部呈現九曲十八變的“龍形”走勢,河堤約80米,河底寬約30米,運河二堤時斷時續,連綿不斷,二堤內分佈寬窄不一,面積不等的灘地,子堤或二堤外分佈了回龍觀遺址、日偽時期修建的炮樓遺存,現代漕運時期有碼頭,以及德州電機廠,築路機械廠等十余家單位和5個村居用地。

2002年初,德州市委、市政府、大作京杭運河的文章,以運河市區段為依託,大力發展京滬鐵路以西的經濟和社會事務,成立了德州商貿開發區,進一步明確了商貿區的行政區劃和管理職能,並在德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運河為市級文化旅遊綠地公園。2006年4月,經省政府正式批准商貿區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更名為山東省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近幾年來,運河經濟開發區圍繞運河生態觀光帶建設,著力打造運河風景區的綠化和綠色生態園,使其成為整個生態觀光帶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是運河風景區。北起天衢路北500米,南至金荷園,全長5200米。

二是運河公園。運河公園以運河為軸,分為東西兩區建設,總佔地305畝,水面170畝。公園東區設計理念是“博承運河文化,充蘊現代氣息”,公園西區總體構思是“應運而生,憑河而興”。

運河公園東區一期工程,佔地面積36畝,拆遷面積3萬平方米,水面5.4萬平方米,拆遷建設總投資近4000萬元。該公園總體看起來像一個“寶葫蘆”,葫蘆口朝向運河,寓意公園“起自運河,回報運河”,中心地帶建設了運河走向流水景觀圖,周圍雕刻著6幅與運河有關的優美風景,分別有北京通州的燃燈佛舍利塔、天津楊柳青文昌閣、微山湖、揚州的大明古寺、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可以説再現了古運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三是千畝金荷園。佔地1000畝,投資5000萬元。該項目位於京杭大運河河畔,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生態觀光旅遊項目。該項目是下一步組織實施運河大開發的一個前奏,不僅是一個生態園、效益園、富民園,而且還是一個餐飲園、娛樂園、垂釣園、觀光園。以金荷園作為運河開發的一個節點,與即將建設的原始森林公園、縱貫全區東西走向的運河公園首尾相接,完善提高中的華能公園相互呼應,連結成帶,真正將西部建成一個集餐飲、娛樂、休閒、觀光于一體的多功能、具有古運河文化氣息的現代化新區。 三、大運河德州段的開發規劃構思

德州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被認為是“大運河澆灌出來的一座古城”,如今生活在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的550萬人民,在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評比中列第73位,以建成魯西北、冀東南最大的經濟文化區域中心為目標,規劃建設市區運河、岔河、減河三條“玉帶”,實現水系互連互通,力爭到“十一五”末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功能完善、人居環境最佳和具有創業吸引力的現代化城市。

早在1998年,德州市城市規劃設計室,就編制了運河風景區規劃。2003年,市規劃局組織編制了運河風景區詳細規劃,此方案由上海日興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日本)設計,2005年,德州市政府邀請了中國科學院下屬的林凡·王影藝術工作室對運河風景區進行了藝術創意和規劃。

<  1  2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