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大運河德州段的現狀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隨著歲月的流逝,地處德州的由夏津、武城和市區段組成的衛運河和南運河,現在的河道雖基本保持在三級航道,但河道水源匱乏,污染嚴重。由於衛運河河底高程高、夏津、武城段所産污水進不了河床,現有污水來源主要是上游的工業污水,估計年排污量在9460萬m3左右,水質呈黃黑色,泡沫較多,味道刺鼻,屬有機物污染,用於農業灌溉後,可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甚至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今天運河早已成為主要的防汛、排污幹渠,上游污水和市區部分城市污水、雨水匯集後,經運河排入下游,僅在下游缺水時,每年承擔一、二次輸水任務。
運河市區段位於運河經濟開發區東西方向中間部位,總體上是南北走向,南起三幹渠,北至省界,全長約10600米,局部呈現九曲十八變的“龍形”走勢,河堤約80米,河底寬約30米,運河二堤時斷時續,連綿不斷,二堤內分佈寬窄不一,面積不等的灘地,子堤或二堤外分佈了回龍觀遺址、日偽時期修建的炮樓遺存,現代漕運時期有碼頭,以及德州電機廠,築路機械廠等十余家單位和5個村居用地。
2002年初,德州市委、市政府、大作京杭運河的文章,以運河市區段為依託,大力發展京滬鐵路以西的經濟和社會事務,成立了德州商貿開發區,進一步明確了商貿區的行政區劃和管理職能,並在德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運河為市級文化旅遊綠地公園。2006年4月,經省政府正式批准商貿區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更名為山東省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近幾年來,運河經濟開發區圍繞運河生態觀光帶建設,著力打造運河風景區的綠化和綠色生態園,使其成為整個生態觀光帶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是運河風景區。北起天衢路北500米,南至金荷園,全長5200米。
二是運河公園。運河公園以運河為軸,分為東西兩區建設,總佔地305畝,水面170畝。公園東區設計理念是“博承運河文化,充蘊現代氣息”,公園西區總體構思是“應運而生,憑河而興”。
運河公園東區一期工程,佔地面積36畝,拆遷面積3萬平方米,水面5.4萬平方米,拆遷建設總投資近4000萬元。該公園總體看起來像一個“寶葫蘆”,葫蘆口朝向運河,寓意公園“起自運河,回報運河”,中心地帶建設了運河走向流水景觀圖,周圍雕刻著6幅與運河有關的優美風景,分別有北京通州的燃燈佛舍利塔、天津楊柳青文昌閣、微山湖、揚州的大明古寺、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可以説再現了古運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三是千畝金荷園。佔地1000畝,投資5000萬元。該項目位於京杭大運河河畔,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生態觀光旅遊項目。該項目是下一步組織實施運河大開發的一個前奏,不僅是一個生態園、效益園、富民園,而且還是一個餐飲園、娛樂園、垂釣園、觀光園。以金荷園作為運河開發的一個節點,與即將建設的原始森林公園、縱貫全區東西走向的運河公園首尾相接,完善提高中的華能公園相互呼應,連結成帶,真正將西部建成一個集餐飲、娛樂、休閒、觀光于一體的多功能、具有古運河文化氣息的現代化新區。 三、大運河德州段的開發規劃構思
德州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被認為是“大運河澆灌出來的一座古城”,如今生活在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的550萬人民,在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評比中列第73位,以建成魯西北、冀東南最大的經濟文化區域中心為目標,規劃建設市區運河、岔河、減河三條“玉帶”,實現水系互連互通,力爭到“十一五”末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功能完善、人居環境最佳和具有創業吸引力的現代化城市。
早在1998年,德州市城市規劃設計室,就編制了運河風景區規劃。2003年,市規劃局組織編制了運河風景區詳細規劃,此方案由上海日興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日本)設計,2005年,德州市政府邀請了中國科學院下屬的林凡·王影藝術工作室對運河風景區進行了藝術創意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