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歷史
         

回憶中的大運河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29:09 | 來源: 揚子晚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原標題:回憶中的大運河


回憶中的大運河,總是會首先想到蘇東坡。作為一個文化人,蘇東坡讓後人永遠懷念。晚年的他從海南流放歸來,在蜀地的一個叫玉局觀的道觀挂職。蘇東坡沒去寺廟裏就職,他一路向南,再向東,朝著江蘇的方向直奔而來。我對他來江蘇的具體路線,已記不清楚,當年曾經為此很認真地做過一番研究。現在只記得到了江蘇境內,沿著大運河,最後進入常州。正是天氣最悶熱之際,船艙裏更熱,熱得只能光膀子,裸著上半身,也就是我們南京人説的赤大膊。

常州人民聽説蘇東坡來了,立刻萬人空巷,都來到運河邊上,一方面歡迎他,另一方面,當然也是想見見偉大的蘇東坡風采。於是大家見到了裸著上半身的東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從船艙裏走了出來,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時嘴裏忍不住念叨: “這樣歡迎,折煞人也!”

我喜歡這樣的一個熱情場面,總是無法忘了大運河邊的這一幕。天氣那麼濕熱,揮汗如雨,常州人民中一定也有許多光著膀子的男人,他們站在運河邊上看風景,對著詩人指指點點。而今天的我們,卻是穿越了一千多的時光,欣賞著風景中的他們。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蘇東坡,崇敬之情頓起,寫詩紀念,在運河邊艤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連寫了三首詩,其中之一是這麼寫的:風流蘇髯仙,遙年此係艇。遺跡至今傳,以人不以境。

乾隆皇帝的這首詩,強調了以人為本,在他眼裏,大運河也就這樣,重要的應該是人,是蘇東坡本尊。中國古代的京杭大運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無數遊客匆匆走過,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沒人太把大運河當回事,大運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鐵,因為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高鐵,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對於古人來説,大運河也談不上多偉大,它就那樣。

我們今天很喜歡説大運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時候,文化也就那麼回事,人文化成,文化這玩意要是離開了人,什麼都不是。

江蘇境內的大運河,最早只是與戰爭有關,為了去征伐別人,為了稱霸,為了開疆拓土。有一種流行説法,就是大運河的第一鍬,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開挖。當年的江南,水網四通八達,吳國軍隊要想遠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慮如何將長江與淮河溝通。在古代,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辦到的事情,只能更多地利用自然河道,多繞點路,多繞很多路。因此,最初的河道,東自太湖出發,沿胥溪西上,直到今天的蕪湖附近,才能進入長江,再渡過長江往北,沿柵水到巢湖一帶,然後北入淮水。再以後,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開挖的邗溝,路程大大地縮短,南北距離被拉近了。

古邗溝是江蘇境內大運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雖然最初目的,只是為了軍事,為了定鼎中原,實際效果則是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出行。事實上,人工開挖大運河,自吳王夫差的第一鍬開始,從來就沒真正停止。秦朝和漢朝,以及後來的南北朝,大運河一直在斷斷續續挖掘,越挖越遠,越挖越長。因此,隋煬帝在古邗溝的基礎上,花了六年時間,完成的京杭大運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

因為吳王夫差,因為隋煬帝,因為這兩個既富傳奇,又是悲劇性的人物,江南的命運就此改變。不管怎麼説,大家都會明白,大運河的功要遠遠大於過。而大運河的歷史功過,也用不著我來過多評價。唐朝詩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煬帝修大運河,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過去的很多年,大運河都是中國的經濟命脈,皇家政權要想維護自己統治,必須要依靠大運河,必須要管理大運河。

事實上,大運河帶給我們的聯想,更多的還應該是蕓蕓眾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憶大運河,我會更多地聯想到古代遊子,想到當年的南船北馬,想到南來或北往的文人。大運河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它不是始終暢通。我們都知道,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際,北方的大運河,漸漸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

遙想當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江蘇的淮安境內,必須下馬坐船,從此開始一段行舟的詩意生活 。南船北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見的出行方式,很顯然,長途旅行中,與顛簸的馬車相比,船上的感覺可能會舒適一些,磨墨題詩也方便得多。

有了高鐵,從南京去上海,只要一個多小時。可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滬寧鐵路還沒開通,清華四大教授之一的趙元任先生,從家鄉常州去上海,必須先坐船繞道南京,再坐江輪赴滬,要走一個三角形,要花一週時間。

自從有了火車,一個舊時代結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時間開始有了全新的意義,不過仍然還有不同的理解,譬如在民國時期,豐子愷先生從家鄉去省城,乘火車只要四個小時,可是寧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認為這樣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快還是慢,這可以是人生的兩種選擇,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喜歡快,喜歡快捷,然而有時候,我們也可能會希望慢一點,為什麼不能慢一點呢。

我有過兩段大運河上的親歷,一次是從蘇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蘇州古運河上夜遊。第一次的舟行説來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學讀研究生,我們出門訪學,去了蘇州,到范伯群先生家,請他為我們上課,講完課,付了五元錢的講課費。范先生一邊在收據上簽字,一邊説我跟你們先生是好朋友,為他的學生上課,還要這樣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大約也是范先生的主意,勸我們乾脆坐船去杭州,覺得這樣更有詩意。那時候,老作家汪靜之先生與黃源先生還健在,我們計劃中要去拜訪他們。

於是就上了從蘇州去杭州的夜航船,因為年輕,也沒覺得這樣旅行,會有什麼樣的意義,好像是上了船就聊天喝酒,然後就睡覺,進入了黑甜之鄉。醒來時,已經到杭州境內。旭日初升,景色很美,想到船艙外去看看風景,可是剛走出去,便被臭烘烘的氣味熏了回來。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京杭大運河杭州段,被污染得不像樣子,河水黑乎乎的,漂浮著各種雜物,我們當時並沒感到詩意,感到的是詩意的消逝。

第二次在蘇州夜遊古運河,完全是另一種感受,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時間是新世紀,第一次過於簡陋,雖然臥鋪,又臟又亂又差,第二次過於豪華,有空調,有吃有喝,還有人唱崑曲。走出船艙,清風撲面,精神立刻為之一爽。兩岸風景如畫,燈光五顏六色,站在船頭上,與陸文夫先生通了一會手機,向他老人家問好。陸文夫是家父的摯友,那好像也是我最後一次與他聊天。

葉兆言,主要作品有八卷本《葉兆言中篇小説系列》,三卷本《葉兆言短篇小説編年》,長篇小説《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煞》、《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多麼頑固》,《很久以來》,《刻骨銘心》,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絕妙小品文》、《葉兆言散文》、《雜花生樹》、《陳年舊事》等。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