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
         

交通部門組織專家研討 讓京杭大運河重新通航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1:37 | 來源: 膠東線上 | 作者: 陳中華 齊 軍 | 責任編輯:

3月18日,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港航局在濟南向媒體透露:交通部門正組織專家研討已斷航近百年的京杭運河山東段北疏,以促進大運河全線通航。新聞一經發佈,立即引起反響,記者隨後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久違河上千帆過

我國是世界上開挖運河最早的國家,隋朝時,又開挖了2000公里的大運河。至元代,河道改走魯北、魯西和魯南,形成了元明清三代繁榮近800年的京杭大運河。

史料載,京杭大運河帶動了山東境內內河航運業的發達,兩岸形成了棗莊、濟寧、聊城、臨清、德州城市群,成為當時山東最富裕的地區。在清代,山東沿運城市上繳朝廷的庫銀佔全省70%。

但繁榮的京杭大運河自清末斷航至今,除天氣及黃河改道將其裁為兩截阻礙了航道外,多年來一直研究內河航運的專家、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殿魁認為還有三個原因:一是世界産業革命興起,火車、汽車和海上運輸突飛猛進,內河水運用地位下降;二是清政府在黃河改道回歸山東後,未能利用這一天賜水源,進一步開拓大運河運輸能力,反而坐等黃河懸起,成為運河水流的一道屏障;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違背科學規律,一味以“排澇”目的治水的惡性結果。

據了解,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省內黃河、大運河及小清河等河流尚有1951公里內河道通航,而後加快萎縮,目前僅余不及500公里。

去年底,張德江副總理在全國內河航運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把內河發展放到突出位置,交通運輸部確立2010年為“全國內河航運宣傳年”。我省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內河港航的具體目標,京杭大運河能否重新通航更是引起極大關注。

“綠色運輸”利莫大焉

在前不久舉行的全省內河港航工作會議上,王軍民副省長給與會者算了一個賬:從濟南到上海,水路運費是公路運費的1/6,是鐵路運費的1/2。發展內河航運具有投資省、佔地少、運能大、運價低、污染輕、安全性高等優點。

自1979年起就一直致力於內河航運研究的《山東教育》原編審路延捷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運同樣噸千米貨物,水運只是公路運輸耗油量的40%。如果是小船,常常是不需要燃料的,只需順風或用竿撐就可行走,絕對的低能耗。

專家看好內河水運最有説服力的理由是它的低排放量。據測算,同樣是運輸一噸貨物,同樣是行走1公里,同樣是以油當動力燃料,汽車廢氣排放量是船廢氣排放量的5至10倍。從這個角度講,水路運輸是一種標準的“綠色運輸”、“低碳運輸”、“低污染運輸”。

李殿魁説:“光説這個低碳——就不説一條通航大運河,一頭連著首都,一頭連著上海、長江三角洲所産生的那個經濟效益——就可見其巨大價值了。”

穿越黃河是關鍵

儘管我省內河河床未遭明顯破壞,恢復內河航運基礎牢靠,但真要恢復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全線貫通,技術性難度仍相當大。

首先是航道水源問題。專家提出以南四湖水南北分流之策來解決,既減少了江蘇境內水患之憂,又使得運河北疏有了水。明朝時魯南蘇北韓莊運河成功開通便是南四湖水分注而成。

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即採用南四湖水南北分流辦法助航,而水脊處就在今汶上縣南旺鄉,這裡是運河與小汶河交匯之處,明萬曆年間在此修築了著名的戴村壩-南旺樞紐工程。南四湖水南北分流後,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航道水量充足,形成千帆競流之勢。而自運河斷航後,南四湖水單向白白流失入江蘇境內,一年達幾十億立方米。

所有的技術難題中,最大莫過於運河水過黃河。黃河自1855年改道,由江蘇重回山東,佔據了原濟水即原大清河之道,擋住運河。由於黃河泥沙沉澱,每年抬高河底十多釐米,形成了下游水面時常高出堤外地面近10米的駭人空中懸河。歷史上,黃河與運河曾經交匯,結果是將黃河泥沙挾入運河,阻塞了航運。專家普遍認為,使運河穿黃絕無可能,況且運河河面低出黃河底達一二十米。

為此,專家受我國西南地下溶洞中水河啟發而提出:打隧道穿越黃河,讓運河從黃河底下走。

專家以種種技術分析論證運河經隧道穿越黃河的可行性,其中最關鍵論據為:目前黃河運河交匯處黃河底海拔高程為42米,而運河底高程為28米,是極可能以隧道方式穿越黃河的。

據了解,目前在世界上,隧道穿越平原、高山及海底已極普遍,但以運河隧道穿越一條大河卻尚無先例。

小清河或可先通航

小清河開挖于1130年時南宋年間,由濟南經濱州、淄博、東營、濰坊入萊州灣。這條長達200多公里的運河開挖最初目的是促進當時的宋金貿易,運送海鹽。8年鑿通走船後,800多年間一直暢通無阻,有力促進了濟南及沿河兩岸商業貿易、經濟及社會的繁榮。解放後,小清河作為一條省會連接萊州灣腹地最主要運輸道,對我省經濟建設特別是勝利油田的開發,作用巨大。

1997年,因天氣、水量及人為等多種原因,小清河正式斷航。如今,沿小清河巡行,但見河水豐足足以載船,而碼頭、泊位等設施也基本閒置在原處,修整後即可駛船。

省交通科學研究所原所長、高級工程師殷昭君向記者陳述了小清河重新通航的三個好處:一是不需要佔用任何耕地,尤其是建公路不能比的;二是我省高速公路建設在全國領頭,低碳交通發展反而很弱,該是平衡之時機;三是水運本身並不消耗水。

路延捷認為:目前運河山東段、小清河等通航的最大障礙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意識。他説,在魯北、魯中、魯西及膠東等地考察,發現許多村傍河,村村河相連,河水深得足以跑船,如用木船撐,一點油料都不用。但從未發現一條船,這種水運意識的缺失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推薦閱讀
近日滿載電煤的船舶通過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船閘 受寒潮天氣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走低,為緩解電煤供應緊張,山東省棗莊市航運部門和水上派出所為電煤船舶開闢綠色通道,為電煤船舶做好資訊服務和護航服務,臺兒莊船閘和萬年船閘可24小時辦理進出閘手續,縮短船舶過閘、待閘時間,確保電煤運輸水上大通道安全暢通。
水脈文脈交融 跟記者一起尋訪大運河古韻今風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共9段遺産河道、13個遺産點,全長約327公里,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産區面積2658公頃。歷史之河閱不盡豐盛文化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産,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
蘇州打造“運河十景”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去年,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討論稿)》。在推進大運河和景觀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蘇州市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産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推進健身步道、景觀綠化等周邊設施完善,確保與運河主題景觀交相輝映。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 因此大運河是一條河,更是一種制度、一個知識體系和一種生活方式。運河學何以成為一門學科所謂學科,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有相對獨立知識體系的一門學問,二是指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運河學的知識體系內涵清晰,但內容豐富龐雜,其理論構建和方法運用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分屬自然與人文類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可為其所用。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