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
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效果圖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宇創作泥人張彩塑
北京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志剛創作內畫鼻煙壺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創作蘇繡作品
龍泉青瓷傳承人蔣同磊正在製作青瓷素坯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一步擦亮大運河這一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由北京市文化局牽頭,大運河沿線天津、河北、江蘇、浙江等八省市文化廳(局)共同主辦的“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將於6月9日至13日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
大運河貫通南北,聯通古今。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大運河沿途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大運河不僅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水路大動脈,更是一條流動的文化之河。
此次展覽將充分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八省市山水相連、民和年豐的傳統文化魅力,規模大、範圍廣、內容新。展覽集合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及雲、貴、遼、吉四省之力,現場呈現12個省市的優秀傳統文化,地理區域包括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是近年來北京市舉辦的規模最大的非遺主題活動。
這次展覽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作用,拓寬參與面,邀請國家圖書館等中央在京單位、北京市體育局等北京市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北京服裝學院等大中小學和職業學校、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永新華韻等企業廣泛參與,呈現社會各界共同助力非遺保護的濃郁氛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非遺展突破了以往以作品展示和技藝展示為主的常規展示方式,觀眾可以通過實物展陳、舞臺演出、參與互動等方式觀景、聽音、聞香、觸物。
1號館以“大運河上的文化傳統”為主線,突出“運河文化”,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傳統,薪火相傳)”的作用,展館內以大運河自南向北流向為展陳佈置主線,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優秀的“人(傳承人)、藝(核心技藝)、品(優秀作品)”作為重點展陳內容,與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各省市人文風物、自然環境相映襯,營造出大運河文化帶非遺經典文化走廊景觀。館內將展示八省市與大運河相關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58項近400件(套)作品,118位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
進入1號館,觀眾將首先看到一艘正準備揚帆起航的古船,大運河非遺之旅由此開啟。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八省市展區按運河流向依次排開,各展區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選取凸顯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人文風物、自然景觀等標誌性文化符號進行場景呈現,營造出大運河沿線地區各具特色又相互聯動的文化情境。這其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湖龍井、蘇繡、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泥人張,也有首都市民不常見到的木拱橋傳統營造、藍夾纈、雕版印刷、傳統造船等技藝。大運河沿線地區的傳統文化精粹將聚集於此,靜待觀眾欣賞。
通過1號館和11號館之間的室外景觀廊道,觀眾完成時空轉換,走下運河之舟,穿過文脈之橋,踏上時代之岸。
11號館以“大運河畔的文化傳承”為主線,突出“非遺傳承”,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承(繼承,一脈相承)”的作用,以京津冀為核心,展示各地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呈現京津冀三地文化同源、大運河文化帶各省市齊心協力、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實踐。館內將展示7個省市(包括北京16個區)78家企業、26所高校及中小學,總計127家單位的2200余件(套)作品。
展館以通州潞河古城為展陳環境氛圍營造主體,凸顯通州作為首都城市副中心在大運河文化帶中的重要歷史文化地位。展館將分為“京津冀非遺保護成果展”“非遺與教育”“非遺與文創”“非遺展示互動”“非遺展演”五大板塊。
其中,“京津冀非遺保護成果展”板塊集中呈現三地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情況,觀眾可以直觀感受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區域特色。“非遺與教育”板塊展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非遺進校園”兩大非遺傳承工程成果。“研培計劃”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首都優質高校資源為依託,為非遺傳承人群提供為期一個月左右的集中研修研習培訓,傳承人群經歷了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之後進行藝術創作,他們的代表作品將在現場呈現。“非遺進校園”將集中展示中小學生的非遺作品,孩子們在作品中融入了童心稚趣,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讓厚重的歷史可愛可親。“非遺與文創”板塊匯聚了以非遺元素創新設計製作的文創産品,如“北京禮物”、首都博物館文創産品、北京工美國禮、全球吉慶生肖設計等,以及非遺與科技、非遺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作品。“非遺展示互動”板塊將呈現來自京津冀以及吉林、貴州、雲南、遼寧七省市的展示互動項目,有精湛的傳統手工藝,如彝族的刺繡、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蠟染和銀飾鍛造、滿族的剪紙等,有絕妙的魔術,有燒腦的智力遊戲,還有活動筋骨的遊藝活動。“非遺展演”板塊將分時段為觀眾呈現精彩的舞臺演出。大運河流經地區的戲曲都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來自八省市的各類劇種受邀參演,並經過細緻編排集中亮相。同時,具有北京特色的口技、傅氏幻術、北京皮影戲等項目也會攜新作與觀眾見面。
活動將通過1號館、兩場館間的室外景觀廊道和11號館,以“船、橋、岸”的脈絡為大家呈現大運河沿線五彩斑斕的傳統文化畫卷。北京市文化局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滿足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為廣大群眾提供學習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空間,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認同感與幸福感;在寓教于樂中探索和推動京津冀及有關省市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聯動保護工作,共同講好大運河故事,傳播大運河聲音,共同展現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在新時代的新形象、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