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要聞 > 

下好創新“先手棋” 安徽跑出“加速度”

發表于:2024-02-27 10:42  作者:汪永安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剛剛過去的一年,安徽省全社會研發投入1152.5億元,總量躍居全國第10位;研發投入強度2.56%,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居全國第7位,總量和強度在全國位次實現“雙進位”。創新環境居全國第3位,規上製造業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累計入選國家重點科技人才計劃逾1300人次,居全國第8位。近年來,安徽省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跑出了創新“加速度”。

科創高地拔節起勢

重大成果相繼涌現

2024年新年伊始,3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核心科研人員陸續來到合肥科學島,在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平臺上進行聯合物理實驗。

“中國EAST的相關條件和環境符合我們的實驗要求,我們需要依靠EAST團隊,驗證新材料的可靠性和操作性,以支援和完善ITER下一階段的物理研究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科學部負責人阿爾貝托·洛瓦爾特博士表示。

2月3日,天都一號、天都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出征儀式在位於合肥的深空探測實驗室舉行。“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兩顆星將隨鵲橋二號月球中繼衛星一同進入地月轉移軌道,之後兩顆星將進行近月制動,進入環月大橢圓軌道,在環月大橢圓軌道上,採用星地鐳射測距、星間微波測距等方式,開展高精度月球軌道測定軌技術驗證。”深空探測實驗室天都通導技術試驗星總指揮陳曉介紹,這兩顆小微型試驗衛星將為後續我國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參考和依據。

近年來,我省加強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加快建設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獲國家批復,首個國家量子資訊未來産業科技園啟動建設,集聚量子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在全國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基礎研究,聚變新能公司成功組建,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開工建設。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掛牌,承擔實施深空探測、空天資訊等重大科研項目,啟動謀劃深空領域國際大科學工程。

伴隨著三大科創高地的建設,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涌現。“九章三號”實現255個光子操縱,刷新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中國科大研究團隊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製備和驗證,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403秒,刷新世界紀錄。科大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V3.0中文領域超越ChatGPT。

不斷涌現的重大科技成果衍生出一批新技術,孵化出一批新企業,帶動了一批新産業。依託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開發成功當今國際先進的新型治療腫瘤方法——質子治療技術,研製出全球最緊湊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可精準“狙擊”癌細胞;研製出主動式太赫茲毫米級人體成像安檢儀等,已經拿到首批市場訂單;依託深空探測實驗室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合肥、蕪湖為帶動,集聚了上百家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研發機構的空天資訊産業集群。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如何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實現科技成果轉得順、轉得好?2022年,5家省屬高校成為安徽省首批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單位。 2024年初,我省公佈《安徽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根據創新能力、科技成果産出等情況,遴選了106家單位參與改革試點,推動“頂天立地”的高科技儘快轉化成“鋪天蓋地”的新質生産力。

落戶於安徽的中科採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艘編號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定格了我國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的歷史。“海洋石油720”搭載的核心物探裝備和關鍵技術來自中國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如今,這一全球領先技術就地轉化,叩開了一個約50億美元規模的物探裝備新産業。

“作為一家剛成立兩年的創業公司,科技成果順利産業化得益於安徽實施的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中科採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平深有感觸。

為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我省還在全國首創將科技創新納入省委季度“賽馬”,推出市縣創新指數進行常態化監測,有效激發各地各單位抓創新促發展。深化科研經費“包乾制”試點,將試點範圍由1大類科技計劃4個子項擴大到5大類科技計劃17個子項,平均節約科研人員15%—30%的時間。推進科研單位綜合授權改革,採取“綜合授權+負面清單”方式,進一步給創新主體“鬆綁”。啟動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建成“科大矽谷”高新孵化園,高品質運營“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的創新單元60個以上。推動“科大矽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網際網路互相賦能,構建“政産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形成富有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科大矽谷”建成7個海外創新中心,羚羊工業網際網路匯聚平臺用戶40.2萬,“千人特訓營”培訓300余位複合型科技産業組織人才。人才安巢項目納入全國首批九個試點地區之一,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加強人才引育。修訂出臺《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管理辦法》,新備案22家省院士工作站,累計柔性引進院士及團隊450余人。實施國家和省級外專項目61項,滁州惠科光電獲批國家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安徽醫科大學“炎症免疫性疾病創新引智基地”入選國家“111”基地,通過各類基地和國家、省級項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00余人次。

年新增科企9600家

科技産業蓬勃發展

1月18日,位於合肥市包河區合肥工業大學智慧院的合肥普斯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一家致力於太陽能技術研發及銷售的企業。公司的核心成員是合肥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無機非金屬材料係羅派峰教授,其研究成果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CVD技術裝備産業化。

“我們捕捉到鈣鈦礦太陽能電池CVD技術裝備産業化這一成果後,主動邀請羅派峰教授團隊將該成果在合肥轉化,推動其在合肥成立公司,並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合肥市科技局成果處處長李文昕説。

在安徽,像普斯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樣因科技成果轉化而成立的公司還有很多。2023年,我省深入開展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首批認定科技領軍企業11家,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9600家以上、總數超2.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左右、總數超1.9萬家,科創板上市企業達24家、獨角獸(潛在)企業32家,均居全國第6位;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居全國第7位,較上年提升2位,初步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

科技企業的快速增長,帶動了科技産業的蓬勃發展。搶抓通用人工智慧發展機遇,積極主動作為,目前訊飛星火大模型水準全國領先,安徽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指數居全國第6位,全省智慧算力居全國前列。積極搶佔未來産業新賽道,打造“6+X”未來産業體系,重點發展量子科技、低碳能源、空天科技等6大未來産業方向,謀劃佈局合成生物、化合物半導體、人形機器人、固態電池、氫能等未來産業領域。

2023年以來,安徽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積體電路等新興産業全面發力,積體電路産量增長1倍以上,柔性顯示産業産值增長1.9倍,裝備製造産業營收突破萬億元,新材料産業産值突破5200億元。先進光伏製造和新型儲能産業也躍居全國前列。2023年,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0.3%。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