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人水和諧,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如果家門口的河塘溝渠顏色發黑、臭味難聞,勢必影響生活環境,讓人掩鼻而行、繞道而走。
治理黑臭水體,直接關係人們的環境獲得感。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之後,安徽省正下大氣力治理農村黑臭水體,並提出目標——到2025年,全面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全面排查,治理任務艱巨
農村什麼樣的水體會被判定為黑臭水體?可以靠感官,對於感官判斷有爭議的則通過水質監測判定。
省生態環境廳土壤處處長胡峰介紹,農村黑臭水體是指各縣(市、區)行政村(社區)等範圍內顏色明顯異常或散發濃烈(難聞)氣味的水體。
農村黑臭水體的判定可以通過感官判定、水質監測兩種方式。感官判定,如果某水體有異味或顏色明顯異常,有任意一種情況,即視為黑臭水體。水質監測,對於感官判斷有爭議的農村水體,通過水質監測判定是否黑臭。水質監測指標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氨氮3項指標,有任意1項不達標即為黑臭水體。
“安徽是農業大省,有1.47萬個行政村,鄉村人口有5000多萬人,農村環境問題點多面廣、區域差異大。”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賈良清坦言,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任務艱巨。
判斷基於全面排查結果。去年5月,省生態環境廳部署在全省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全面排查,組織各地以鄉鎮政府駐地、農村居民居住地周邊河塘溝渠為重點,開展全面排查;發揮社會監督及公眾參與作用,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信箱、電話舉報等方式徵集農村黑臭水體線索。
經排查,全省共有3600個農村黑臭水體。從分佈的位置看,呈北多南少態勢,皖北農村黑臭水體明顯多於其他區域,淮北、亳州、阜陽等皖北六市農村黑臭水體共3074個,佔全省黑臭水體總數的85%。
“隨著排查深入開展,黑臭水體清單動態調整。”賈良清説。
目標引領,逐年深入攻堅
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近期印發《安徽省農村凈水攻堅行動方案》。方案聚焦農村水體黑臭突出環境問題,要求從設施建設、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凈化等方面採取措施,系統治理、精準施策、多元共治;針對農村黑臭水體的形成原因和水質現狀,提出了“五治兩清一連通”八項治理措施。
方案對制定治理計劃等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各地對照2025年的目標要求,逐年分解整治任務,制定治理實施計劃。各縣(市、區)按照2023年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數量不低於45%、2024年不低於70%、2025年全面消除的進度要求,制定治理計劃,在深入調查、充分溯源的基礎上,編制“一水一策”整治方案。
根據方案,我省將建立“縣驗收、市復核、省評估”機制,按照不少於5%的比例組織抽查評估,抽查評估結果作為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為做好黑臭水體的常態化管護,方案要求對完成整治的農村黑臭水體,每年三、四季度分別開展至少1次水質監測,並定期開展巡查管護。
真金白銀投入,省級財政統籌安排資金支援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我省對試點以外地區,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考核後,擇優給予獎補;支援各地申報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支援引進社會資本用於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考核推動責任落實,我省明確,把農村凈水攻堅行動成效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並作為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同時,對治理工作進展緩慢的將進行通報和約談,對工作中敷衍應付、弄虛作假、驗收把關不嚴的將按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系統治理,實施八項措施
農村黑臭水體,如何深入推進治理?
賈良清表示,針對問題,將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實施農村凈水攻堅行動,加大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力度,持續改善農村環境品質。
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將全面開展農村凈水攻堅行動,針對農村黑臭水體形成原因和現狀,實施“五治兩清一連通”系統治理八項措施。
“五治”是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養殖廢水、治理水産養殖尾水、治理工業和服務業廢水、治理種植業面源污染。“兩清”是清理各類垃圾、清理淤積底泥。“一連通”是打通連接農村水系。
今年,省財政將統籌5億元資金支援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其中,拿出3億元採取競爭性評審的方式選擇8個至10個有基礎、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
治理黑臭水體,要解決好農村生活污水的去向。我省明確,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根據村莊地形地貌、經濟基礎、人口分佈、施工條件等情況,通過納廠處理(即對城鎮周邊村莊的生活污水,優先納入鄰近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集中處理(即對不能納廠處理的常住人口大於200人或日污水産生量大於20噸的村民集中居住區,鼓勵採用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分散處理(即對人口較少、居住分散、污水難以收集的村莊,以衛生廁所改造為重點推進污水治理,就地就近實現資源化利用)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賈良清表示,將健全相關政策制度體系,堅持以目標為導向,制定出臺省級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運作維護管理辦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指引、運維指引等指導性文件,規範統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計算統計方法,指導各地開展工作。探索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模式,建立健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