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文旅禮包為“行業春天”增香

推動安徽省文化館新館、安徽省非遺館建設;推動淩家灘、“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鼓勵引導小劇場劇目創作演出……今年,我省將推出更多優質文化和旅遊産品,不斷滿足全省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增添城鄉群眾美好生活的儀式感。

文藝精品緊跟時代

【精彩2022】

圍繞鄉村振興、長三角一體化等現實題材,全省創作推出了一大批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項目,其中10部大戲、20個小戲入選省級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入選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終評,20多個作品參加全國展演展覽。23個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8位。安慶黃梅戲展演周6大項23場活動吸引490萬人次線上觀看。開展全省瀕危劇種戲曲公益性演出、文化惠民巡演鄉村行等活動4200多場,有力促進了地方戲曲保護傳承。

【新年好禮】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介紹,我省今年實施藝術品質提升工程,緊扣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等重點,認真落實國家舞臺藝術、美術創作三年行動計劃,努力提升文藝作品品質。實施戲劇創作孵化計劃,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活動為路徑,重點扶持30個劇目。成立全省劇場聯盟,推動各地劇場建設,鼓勵引導小劇場劇目創作演出。

觀看文藝演出,已經成為城鄉群眾樂享生活的美妙方式。我省將實施文藝作品傳播推廣工程,舉辦全省優秀新創劇目展演,以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為主,集中展示一批優秀大型舞臺劇目和新創小戲;組織民營院團“十佳名劇”“十大名角”作品展演;開展瀕危劇種戲曲公益性演出、文化惠民巡演鄉村行,舉辦安慶黃梅戲展演周,組織新時代現實題材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等活動。

公共服務提質升級

【精彩2022】

安徽省美術館建成開放,半年多接待觀眾40余萬人次,成為安徽文化新地標、網紅打卡點。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阜陽博物館建成開放,全省綜合性博物館、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總數達235家,基本形成主題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安徽博物館體系。全省建成“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90多個,成為市民家門口的“文化客廳”。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全覆蓋,開展各類活動2.6萬場、參加人次4000多萬。

【新年好禮】

“提質升級,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我們要著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讓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説。

今年,我省將實施“公共文化新空間”行動計劃,推出一批“小且美”、業態多元的新型文化空間。同時,推動建設安徽省文化館新館、安徽省非遺館,深化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

文化成果,全民共用。今年,我省將舉辦第九屆中國農民歌會、鄉村春晚、群眾歌咏、廣場舞展演、江淮讀書月等系列活動。持續開展“送戲進萬村”、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等文化惠民工程。舉辦“大地情深”——全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組織長三角閱讀馬拉松等活動。

邁入“雲時代”,我省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服務”。今年,全省將以“遊安徽”公共服務平臺為載體,全面匯聚全省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事項,打造“文旅公共服務一件事”場景;拓展社會保障卡在文旅領域“一卡通”的應用,舉辦“社保卡暢遊景區”活動,落實“同城待遇”政策。

文化遺産“活”在當代

【精彩2022】

安徽長江文物資源專項調查完成,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1萬多處。馬鞍山含山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掛牌,蕪湖繁昌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滁州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蚌埠固鎮垓下遺址等6家單位被評為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安徽省政府公佈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47項,全省總數達626項。徽州古城景區等10個項目入選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名錄。

【新年好禮】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産“活起來”,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今年,我省將推進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課題研究,重點開展淮南武王墩墓地等主動性考古發掘。推進蚌埠雙墩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一批遺址保護、展示、文旅資源開發利用等項目。指導編制申遺文本和規劃,推動淩家灘、“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提請省政府公佈第八批國保、省保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豐富的革命文物是珍貴的紅色資源,更是江淮兒女的“傳家寶”。全省將實施革命文物維修保護、展陳提升、數字化建設項目,並編印《安徽革命文物概覽》,系統展現安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舊址。

江淮大地,非物質文化遺産蔚為大觀。我省今年將推進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省級安慶戲劇和宣紙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支援亳州創建省級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支援蚌埠市、潁上縣、鳳臺縣創建花鼓燈文化生態保護區,舉辦第六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長三角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展、中國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展。

文旅産業深度融合

【精彩2022】

“安徽人遊安徽”活動廣泛開展,有力提振文旅消費信心。全年接待國內遊客4.9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40億元,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60.5%和55.9%,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旅遊民宿規模近4000家,形成黟縣、青陽、廬江等一批民宿集群。亳州古井酒文化博覽園、銅陵“銅官山1978”文創園獲評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宣城績溪等10個縣(市、區)獲評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深入挖掘徽菜美食文化,策劃開展“皖美好味道·百縣名小吃”美食行動,推出200道特色美食、100家體驗店、10個體驗街區、49個美食村、20條美食旅遊線路。

【新年好禮】

“文旅深度融合是提升文化和旅遊産業競爭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省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介紹,我省今年將高品質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打造“煙雨徽州、都市鄉村”的“皖南印象”;協同推進引江濟淮生態旅遊廊道建設,指導相關市聚焦“核心遊覽區、休閒遊憩區、融合發展區”,按照“一軸、五廊、四城、百景”空間格局,加強項目謀劃建設,完善配套服務設施。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動旅遊業由“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今年,全省將開展“景區品質提升專項行動”,圍繞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環境衛生等,指導景區抓好改造提升。深入實施“旅遊+”“+旅遊”,擴大休閒度假、康養健身、體驗式旅遊等産品供給,積極發展城市旅遊、紅色旅遊、研學旅遊、露營旅遊、房車營地、氣象旅遊、工業旅遊,持續打好“溫泉、生態、中醫藥”康養旅遊牌。

鄉村旅遊是安徽的亮麗名片。我省將深入實施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推進“主題村”打造、“美食村”推選、“風景道”建設、“後備箱”富民、精品民宿培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雙微”提升等工程。積極爭創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鄉村旅遊集聚區和融合發展示範區。制定推出《安徽鄉村旅遊特色商品推薦名錄》,帶動農副土特産品線上線下銷售,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