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擘畫鷺島新畫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

發佈時間:2024-02-22 08:48:5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

行走在廈門,人們總會與美景不期而遇:筼筜湖白鷺翩躚起舞,鼓浪嶼綠樹紅瓦交映,五緣灣海天渾然一色……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週是怡人的綠。”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充滿感情,珍惜這裡的一草一石。當年,從來到廈門市工作,到擔任福建省領導,再到後來在中央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對廈門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已結出纍纍碩果。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30多年來,鷺島兒女牢記囑託,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系統治理、久久為功,以高水準海洋生態修復助力高品質發展,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

錨定長遠目標: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這些美譽,都是屬於廈門的。但廈門的美,卻並非一直如此。

2024年1月24日,遊人在廈門鼓浪嶼沙灘上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1985年,國務院批准將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同志風塵僕僕從河北正定南下廈門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彼時的廈門,雖然是個沿海城市,但市容市貌很舊,有人形容“廈門像一個美麗的姑娘,卻穿了一身破舊的衣裳”。而污染嚴重的筼筜湖給廈門人擺出了一道難題:如何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經濟發展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嗎?

習近平同志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對這一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方向明確,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筼筜。”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筼筜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

這是2024年1月24日拍攝的廈門筼筜湖及周邊城市景觀(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經過圍海造田、築堤圍湖,筼筜港變成了近乎封閉的筼筜湖。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體發黑髮臭,周邊百姓叫苦不迭。“筼筜湖何時不再黑臭?”當地群眾發出了治理筼筜湖的呼聲。

“筼筜湖要治理,截污、清淤、建污水處理廠,哪樣不是硬骨頭?那時候廈門剛設立經濟特區,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太難了!”81歲的張益河是筼筜湖治理的親歷者之一,見證了筼筜湖從污水溢流、魚蝦絕跡到鷗鷺翔集、重現光彩的巨變。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一場專題會議,主題就是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

在這次會上,廈門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明確了“市長親自抓治湖”“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並創造性地將治湖方略總結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

“投入1000萬元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當時廈門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張益河感慨,“筼筜湖治理,開始動真格了!”

截污處理,祛除“病根”——環湖周邊工業企業全部關停、外遷,修建污水處理廠和實施環湖截污等工程,通過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處排洪溝溝口,提升湖區水質。

搞活水體,暢通“經脈”——技術人員因地制宜,創造出“引潮活水”技術。通過建設西堤閘門和導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西海域海水入湖,搞活水體。

清淤築岸,根治“頑疾”——污染物經年沉積,淤泥不清,水質難保障。筼筜湖開始大規模清淤,淤泥處理後築岸,堆起湖心島,不僅因此改善了水質,還大大提升了防汛能力。

1992年,筼筜湖上迎來一場久違的龍舟賽。“那天,廈門市民聚集在筼筜湖兩岸,不僅為比賽歡呼,更為筼筜湖的治理成效鼓掌。”張益河回憶説。

30多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遵循習近平同志確立的工作方針,接續開展五輪筼筜湖綜合整治工作,共投入資金約20億元。

如今的筼筜湖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被稱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市民和遊客流連湖邊,看候鳥翩躚,盡享生態之美。

2024年1月24日,市民在位於廈門筼筜湖邊的南湖公園開展娛樂活動。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筼筜湖是廈門生態環境之變蕩開的第一朵漣漪。從當年那次綜合治理專題會議開始,36年來,廈門漸次開啟了西海域、五緣灣、環東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整治及九龍江等流域協同治理,從山頂到海洋開展全域生態修復,鋪展開一幅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廈門畫卷”。

路徑清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按照總書記當年的囑託,我們堅持在山上綠化造林,才有了現在的綠水青山。”談起習近平同志兩次來到軍營村的情景,71歲的高泉國老人記憶猶新。

這是2024年1月26日拍攝的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位於廈門市最為偏遠的西北部,海拔近千米,曾是廈門最貧窮的村莊之一。20世紀80年代,為了炒制茶葉、發展茶産業,村民們紛紛上山砍伐森林,山上成了一片片光禿禿的“癩痢頭”。

1986年,習近平同志來到這個山村,經過一番深入調研,給當地提出了要多種茶、多種果,保持水土不流失的要求。

讓高泉國想不到的是,時隔11年,已經擔任省領導的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這個偏遠的山村,進一步提出:“多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

“山上‘戴帽’”就是限制人為亂砍濫伐,而“山下開發”則是利用當地高山地理條件,發展多種特色生態農業。

堅持綠化造林,把綠色資源作為發展資源。村裏生態環境好了,高山茶的品質更優,再不愁銷路。村裏開起了農家樂、民宿,發展了星空營地、拓展基地等,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如今的軍營村,潺潺溪水穿村而過,山上茶園滿目青翠,成了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村”。

從在廈門治理筼筜湖,到在省裏工作期間提出“生態省”建設,再到後來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路走來,習近平同志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逐步深化,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

“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離開福建以後,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裡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後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範圍實踐了。”2021年在福建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説。

放眼未來,以歷史擔當謀劃長遠發展——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是我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在其中,習近平同志深深思考這座城市的永續發展之路。

這份在近40年前制定的戰略,專設了關於生態環境問題的專題,並將良好生態作為廈門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這在全國開了先河。

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至今看來都十分先進的理念。

到省裏工作後,習近平同志依然牽掛著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提出廈門要實行跨島發展戰略,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

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同志始終對廈門充滿深情、寄予厚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廈門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指明方向。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

36年來,廈門以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建共用生態城市,探索出一條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堅持系統觀念: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廈門市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全市陸域面積169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僅333平方公里,尤其是廈門島更是以158平方公里的面積承載了全市近一半人口。長期以來,“地少人多”的市情,決定了廈門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大,航運、養殖、旅遊等各種用海矛盾突出。

2002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廈門城市規劃由海島型向海灣型轉變的思路。

落實這一重要指示要求,廈門市2002年以來相繼開展海滄灣(西海域)、五緣灣、杏林灣、同安灣、馬鑾灣等5個灣區綜合整治與開發工程,打造環繞廈門的“美麗藍灣”。

這是2024年1月24日拍攝的廈門杏林灣一帶濕地景觀(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全市海域養殖退出25.8萬畝(約172平方公里),推動傳統漁業生産轉型升級,為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取得良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6年來,廈門堅持系統治理,營造優美海灣人居環境。根據全市海域“灣中有灣”的特點,在國內沿海地區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上累計投入1056億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灣型城市。

2024年1月24日拍攝的廈門馬鑾灣生態三島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每到週末,位於廈門西海域西北端的馬鑾灣生態三島公園和南岸帶狀公園裏,前來休閒的周邊居民絡繹不絕。他們有的席地野餐,有的放飛紙鳶。偶有魚兒躍出水面,尾鰭蕩開粼粼水波,便會引來攝影愛好者快門“咔咔”作響。

在馬鑾灣灣區內,類似的“口袋公園”並不鮮見,總綠地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馬鑾灣環灣岸線形成了“萬株鳳凰木、千米花廊、百景共賞、十里花道”的亮麗風景線,生態與景觀兼備的城市自然系統逐步形成。

很難想像,這片人在景中、景在海上的灣區美景曾經“魚塘密布、泡沫翻天”。“20多年來,我們通過退墾還海、流域治理、生態補水等方式,完成了馬鑾灣的生態修復工程。”馬鑾灣新城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蔡德進説,如今的馬鑾灣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18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於50%,已成為廈門市民和遊客新的“網紅打卡點”。

因海而生、憑海而興、與海共榮。36年來,廈門堅持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濕則濕,正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全域保護治理大格局。

2023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時強調:“紅樹林保護,我在廈門工作的時候就親自抓。黨的十八大後,我有過幾次指示。這是國寶啊,一定要保護好。”

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具有極高的生態服務價值。如今,漫步廈門環東海域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一片片紅樹林枝葉繁茂,如同一塊塊鑲嵌在海面上的翡翠。然而,這片近85公頃的人工紅樹林,是在消失20多年後才得以重現這片海域。

2024年1月23日拍攝的廈門市翔安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回憶起20多年前的下潭尾,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教授楊盛昌感慨説:“那時候,人來了都會被海水的臭味熏走。”由於盲目圍海、無序養殖,這片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當地原生的紅樹林一度消失殆盡。

2005年,在廈門市政府的委託下,廈門大學紅樹林科研團隊開始在下潭尾種植試驗林。經過10多年的持續努力,終於讓這裡的紅樹林重新紮根繁盛起來。如今,這裡的動植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更是成為了市民和遊客親近自然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曾兩次到訪下潭尾公園,對這裡紅樹林保護和復種“印象非常深刻”,並將其作為典範在世界各地的演講中多次引用。

“廈門是屬於祖國的、屬於民族的,我們應當非常重視和珍惜,好好保護,這要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好。”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全局高度提出切合廈門實際的具體措施。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體現在海裏,根子在陸上”。36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通過系統治理、協同治理,打通上下游、協調左右岸,不斷塑造廈門生態“高顏值”。

在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騎馬山片區,一隻栗喉蜂虎雄鳥(右)給兩隻雌鳥喂食昆蟲(2023年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位於廈門島外的翔安區大宅村,歷來是被稱為“風頭水尾”的乾旱缺水地區。這裡的村民卻發展起了火龍果等種植産業。

記者看到,村民家裏廚房、廁所、洗滌用水等原本直排海灣的污水,統一被集中凈化處理,處理後的尾水順管道流進村旁的幾個池塘中。在這裡,多種水生植物持續凈化水體,遠端控制智慧灌溉系統從這裡抽取水源,澆灌村裏火龍果田。

“通過將污水‘變廢為寶、吃幹榨凈’,我們收穫了環境優美、産業興旺等成倍的效益。”大宅村村民、火龍果種植戶陳海雲高興地説,“水質好了,小時候池塘裏常見的田螺這幾年又多起來了!”

廈門在海洋生態保護過程中注重“關口前移”,推進流域治理、城市和農村污水治理、入海排放口整治等,嚴控和削減陸源污染物。著力擴大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推動全市污水處理能力與自來水供水能力相當;推動全域治理農村污水,完成1216個自然村的污水提升治理……

經過持續努力,全市海域環境品質不斷向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控和省控斷面、小流域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入海排放口水質達標率達到99.3%,“藍天白雲、清水綠岸、碧海銀灘”成為廈門的亮麗招牌。

36年來,廈門人在實踐中認識到,改革創新是破解海洋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矛盾問題的強大動力,堅持改革創新、樹立制度的力量,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把“依法治湖”作為筼筜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中第一條,探索了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

廈門始終堅持法治先行,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準。1994年廈門獲得經濟特區立法權以後,制定的第一部實體性地方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

此後,廈門先後出臺《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30余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的法規規章。2003年組建起全國首支有行政編制的海洋綜合執法隊伍,建立了海上聯合執法的機制,進一步築牢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法治保障。

2024年1月25日,工作人員在廈門西堤海上環衛碼頭吊運海漂垃圾(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從被動污染治理到資源有償使用和建立生態保護補償賠償機制,從單一環境保護到建立生態環境市場化治理機制,從部門各管一攤到“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建立,廈門的多項改革經驗逐步在全國推廣。

天藍海闊、水清岸綠,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夜晚到處是燈火輝煌。習近平總書記稱讚道:“如今,海風海浪依舊,廈門卻已舊貌換新顏。”

繪就嶄新畫卷:高水準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相得益彰

“30多載春風化雨,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産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7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向全世界推介這座“高素質、高顏值”之城。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

五緣灣位於廈門島東北角,這裡的濕地公園是廈門最大的濕地生態公園之一。公園裏,三五成群的黑天鵝自由遊弋,不時有遊客跟鳥兒“親密互動”。

這是2024年1月23日拍攝的廈門五緣灣濕地公園及周邊城市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十幾年前,五緣灣內分佈著大片灘塗,是曬鹽場、養殖場、垃圾場。由於人為築堤養殖,灘塗淤積嚴重,加上地處廈門島風口處,被認為不適合人居住。

2005年,五緣灣綜合治理啟動前期,各方圍繞治理方案産生了分歧。廈門市政協原副主席潘世建回憶説,有人建議把灣區“一填了之”,賣地搞房地産,這樣“來錢快、出政績”。

廈門市委、市政府組織多場專家論證會,反覆論證、權衡利弊,最終拍板決定——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公眾。

五緣灣不僅保留了原生水面,還打開海堤,引水入灣,清淤活水,實施陸海環境綜合整治,留出大片濕地建設公園,構建人水對話的親密空間,為市民提供了一處“城市綠肺”。

附近居民黃曉紅深有感觸地説:“我家就住在濕地公園邊上,每天空余時間都會來公園走走,幸福感滿滿!”

廈門全市現有園林綠地1.8萬公頃、林地6萬多公頃。自2013年建成第一條城市綠道至今,每萬人擁有城市建成區綠道長度1.66公里,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做到了“四季常青、四季有花、推窗望綠、移步易景”。

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屬於幸福的廈門人,也屬於每一個來廈門的遊客。

2024年1月7日,2024廈門馬拉松賽在廈門開跑,選手從起點出發。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位於廈門環東海域的“濱海浪漫線”上,常常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跑者。“我在社交平臺上刷到的這條‘最美環灣賽道’,這次專程來‘打卡’,海天一色,確實很棒!”來自山東的馬拉松愛好者張先生春節前專門休了年假來“擁抱”廈門的海風。

就是這條“濱海浪漫線”所處的灣區,也曾淤積嚴重、垃圾遍地,曾有群眾説“這裡的垃圾一直延伸到海天相交處”。

改變在悄然發生。2006年開始,廈門市通過開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加快推進養殖清退、灘塗清淤等工作。在一套綜合整治的組合拳下,環東海域的水“活”起來了,長毛對蝦、黃鰭鯛、中華白海豚等野生海洋生物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黨的二十大深刻闡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並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部署。

在廈門,從“垃圾海平面”到“濱海浪漫線”的嬗變中,這座城市的文旅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海洋經濟也在加速發展,走出了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徑。

生態好了,廈門依託海灣、海岸等資源,開發了海釣遊、帆船遊、遊艇遊等多元旅遊産品,實現在保護中規範開發、有序利用的良好生態效益。

2023年,廈門旅遊業強勁增長,接待旅遊總人數近1.1億人次,創歷史新高。今年春節假期,廈門旅遊訂單同比增長65%,門票訂單量同比翻了一番多。

2024年1月5日,一艘遊輪在廈門海灣公園附近的海面上穿行。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海域綜合整治的深入開展,在還碧海藍天美景的同時,還換來了城市發展新空間。

環東浪漫線不遠處,廈門科學城的核心區——同安新城正在拔節生長。

美峰創谷、銀城智谷、環東雲谷等科學城核心園區加速發展,美圖秀秀、美亞柏科、騰訊雲、網易等一大批行業龍頭匯聚於此……

銀城智谷産業園區有關負責人説,開園兩年多來,園區重點圍繞引進總部經濟、資訊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産業發力,通過強化産業引領,全力建設産業發展新高地和産城融合新地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市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産業結構和能級持續提升。2012年至2022年期間,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5%,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6.9%,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3600家,規模以上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2.2%。

2023年,廈門新業態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新三樣”出口增長1.7倍,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增長65%。

高顏值生態、高品質生活、高品質發展。

36年來,廈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先保護後開發,以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系統修復、生態網路構建為城市發展創造良好生態基底,不斷提升經濟綠色化程度,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態勢,增強高品質發展潛力和後勁。

如今,一條串聯廈門鬧市區和山海湖的“空中巨龍”,正在成為人們領略廈門生態之美的新選擇。

經過6年多的建設,全長200多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已初具規模,把“城市美”與“自然美”有機融合。市民遊客沿著步道,可以“穿林海、登高峰、賞湖景、瞰海天”,共賞廈門生態宜居之美,共用城市發展成果。

打造多元交流平臺,廈門正在匯聚海洋環境生態保護的各方力量。2005年起,國家相關部委和廈門市政府聯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等,共同主辦廈門國際海洋周活動。

“18年間,廈門國際海洋周已成為集海洋大會論壇、海洋專業展會、海洋文化嘉年華于一體的國際性海洋年度盛會,吸引了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參加。”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説。

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表示,下一步將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續講好廈門生態保護故事,努力把廈門打造成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窗口,為國內外城市海洋生態保護貢獻“廈門方案”。


Xi'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des Xiamen's green shift

In the city of Xiamen, east China's Fujian Province, nature surprises visitors with its beauty: egrets dance on Yundang Lake, Gulangyu Island's greenery contrasts with its red tiles, and the sea and sky blend seamlessly in Wuyuan Ba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cherishes Xiamen deeply. From his post in the coastal city to leadership roles in Fujian and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Xi's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itiatives on Xiamen have yielded significant results.

As a key birthplace and early adopter of Xi's ecological ideas, Xiamen has pursued systematic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contributed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mar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over 30 years, foster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Xiamen has earned titles like International Garden City, United Nations Habitat Scroll of Honor award winner, and National Forest City, yet its beauty wasn't always so apparent.

In 1985, the State Council expanded Xiamen's Special Economic Zone. That summer, Xi took up the new post of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amen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executive vice mayor of Xiamen.

At that time, Xiamen's cityscape was antiquated. After some research, Xi gaine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Xiamen's ecological value, emphasizing that development should never come at the cost of the environment.

Yundang Lake, once a fishing port on Xiamen Island, was heavily polluted due to industrial and domestic sewage discharge, greatly affecting the lives of local residents.

Addressing the issue was a formidable and costly challenge for Xiamen, recalled 81-year-old Zhang Yihe, who has witnessed Yundang's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n March 30, 1988, Xi chaired a special meeting on cleaning up Yundang Lake. At the meeting, Xiamen established a leadership group overseeing the task, and allocated 10 million yuan (about 1.39 million U.S. dollars) annually from the city's budget for two years.

"Ten million yuan was a significant investment. It was equivalent to one-tenth of Xiamen's annual infrastructure expenditure at the time," Zhang said, adding that it showed the resolve of the city authorities to treat the polluted lake.

Various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round the lake were all shut down and relocated, sewage plants were built, and seawater was channeled into the lake to revitalize the water body. In 1992, a dragon boat race was held on Yundang Lake, symbolizing the success of its transformation.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about 2 billion yuan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Yundang Lake now features clear water and abundant aquatic life, serving as a scenic spot for residents and tourists alike.

After cleaning up Yundang Lake, the local authorities initiated a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ort to turn Xiamen into a beautiful and modern international city.

Junying Village, once among Xiamen's poorest, suffered greatly from over-exploitation. During a 1986 visit to the village, Xi encouraged locals to grow tea and fruit while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Eleven years later, during another visit, he reiterated the need for affores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i's instructions helped improve the local ecolog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tea, boosting tourism and the livelihoods of residents. Today, Juny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

During his posting in Xiamen, Xi spearheaded a 15-year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ity, a section of which was dedicated to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a sound ecology established as a strategic goal for Xiamen. This set a national precedent.

During his leadership posts in Fujian and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Xi remained committed to Xiamen'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His guidance has shaped its transformation into a city that balan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th limited land and a dense population, Xiamen had long faced pressure on it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specially on the Xiamen Island, which accommodates nearly half of the city's population.

In 2002, Xi, then deputy Party chief and governor of Fujian, proposed the idea of shifting Xiamen's urban planning from island-based to bay-based.

Since then, the city has undertaken a succession of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five bay areas, aiming to create a "beautiful blue bay" surrounding the city.

Aquaculture has been phased out and the sea restored in an area of 258,000 mu (about 172 square km), a move that has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fisheries production.

Maluan Bay, one of the five bay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an area with densely distributed fish ponds to a new attraction frequented by tourists and locals, with a green coverage rate exceeding 50 percent and picturesque scenery.

Guided by Xi's ideas, over the past 36 years, Xiamen has pioneered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bay-area governance in domestic coastal regions and invested a total of 105.6 billion yuan in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aiming to construct a bay city where humans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In the meantime, the people of Xiamen have realized through practice that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powerful driver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1994, after Xiamen obtained legislative power as a special economic zone, the first substantive local regulation enacted wa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bsequently, the city has promulgated more than 30 regulations and rules related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resource protection.

With improvements to its ecology, Xiamen's tourism sector has seen continued growth. In 2023, the city recorded nearly 110 million tourist visits, reaching a historic high. During this year's Spring Festival holiday, tourism bookings in Xiamen saw a 65 percent increase on the previous year, with ticket bookings for tourist spots more than doubling.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not only natural and ecological wealth, but also social and economic wealth," Xi once pointed out. And the concept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and action guide of the entire Party and society in China.

Cui Yonghui, Party chief of Xiamen, said that the city will resolutely implemen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itself into a window to a beautiful China in the new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