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二:識字量減少閱讀量增加
另一個引人關注的變化是,新版教材的篇目也有所減少,識字量的要求也降低了。以一年級上冊課本為例,舊版教材要求會認400個字,其中會寫100個字;新版教材要求會寫的生字還是100個,但會認的字減少到300個。
當然,這樣的改變在語文老師和語文教研員意料之中。2011年,教育部根據孩子年齡特點,重新修訂了新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其中語文科目對小學生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以小學1~2年級為例,舊課標需累計認識常用漢字1900個,會寫1000個漢字;而新課標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會寫800個左右。
當年,語文新課標發佈時,記者曾採訪過家長和老師,他們普遍的擔憂是學生“提筆忘字”的情況會加重,基本功更不紮實。今後的語文課,會不會越來越“學不到內容”?陸雲解釋,恰恰相反,新版教材正是吸取了過去課程“減負”後出現的問題,對目前存在的教學弊病起糾偏作用,使學生上完課以後得到更多“幹貨”。並且,雖然課文總量減少了,但這不等於教學總量減少,而是幾個板塊的內容調整,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更有效。
陸雲提醒,改版後的教材更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從基本的語文知識,到必需的語文能力,都體現在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並且,課外閱讀被引進教材中,每個單元專門設計了課外閱讀活動等內容,一步步教會學生怎麼課外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