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兩年來,馬山縣通過拓寬貧困戶脫貧資金渠道,引導貧困戶入股合作社或企業,因地制宜不斷創新扶貧機制,探索多種模式精準扶貧,在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打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扶貧開發“組合拳”,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有效地推動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建立評級授信制度 推動小額信貸扶貧
針對貧困戶生産發展缺乏資金的問題,馬山縣在南寧市率先推出貧困戶評級授信制度,並建立了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和保險分擔機制,將貧困戶評級授信與小額信貸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寬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資金渠道,及時解決了貧困戶生産發展的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馬山縣符合小額信貸條件的18560戶貧困戶已100%完成評級授信,授信金額達6.13億元。該縣還推出了“致富貸”,根據貧困戶的授信等級發放的信貸額度最高達到5萬元,目前已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03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46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了讓貧困戶足不出村就能辦理信貸業務,馬山縣創建了一批信用鄉鎮和信用村,設立了覆蓋全縣各鄉鎮、村(社區)的小額信貸集中服務點,發放手機支付客戶10.43萬戶,發展POS機特約商戶985戶,布放ATM機89台,轉賬電話513台。
此外,馬山縣還建立了“政府+銀行+保險”的風險分擔機制,創新推出以貧困戶為對象的借款人人身意外保險,由政府、保險公司分別給予貧困保戶補助40%、減免33%的保費,讓銀行安心為貧困戶放貸。
引導土地資金入股 發展“造血”式扶貧
為促進貧困戶多渠道增收,馬山縣積極引導貧困村和貧困戶將集體土地、山林,農戶承包地、宅基地,以及財政扶貧資金、扶貧貼息貸款等資源入股投入經濟組織,採取委託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使貧困戶從中獲得分紅、土地租金和薪金等收入。
古零鎮喬老村小都百屯引進馬山中凱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建設農家旅館,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休閒旅遊業,打造農家樂品牌。根據合同協定,2017年起,以土地入股的農戶每年將從公司收益中獲得15%分紅;20年租賃期滿後,公司所有資産整體歸屯集體所有。2015年以來,小都百屯共入住遊客5500多人,收入約35萬元。
目前,小都百屯形成了以“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為經營方式,“租金+勞力薪金+小額貸信貸”為入股資金的扶貧模式。
馬山縣金釵鎮龍塘村巴更屯在龍塘村支書藍海飛的帶領下,全屯戶戶以土地或資金入股,成立了廣西巴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黨員+能人”帶動,人人是股東,個個有分紅,集中開展多種養殖産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方式,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帶領全屯群眾科學養豬,發展綠色迴圈經濟,實現鄉村環境零污染,走出了共同富裕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目前,巴更屯39戶農戶全部以土地或資金入股,出現了“全屯戶戶當股東,貧困群眾當員工”的農民創業熱潮。
探索多種扶貧模式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喬利鄉喬利社區喬利街三隊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地塊小且分散,102畝地分成了185塊地。喬利街三隊引導群眾打破田埂,將102畝土地小塊並大塊,拼成8大塊平整地,加快了土地的流轉。
合併後的土地交由馬山縣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經營,連片種植了火龍果、沃柑、葡萄、四季金銀花、桑葚等農産品。同時,拓展了果園採摘、農家樂、休閒觀光等體驗項目。該合作社按每畝700元的租金支付給農民,同時允許農民以承包地入股,按股分紅。此外,農民還可以通過勞務獲得收入,每人平均年收入達6000多元。
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獲得成功的“喬利街三隊模式”,引得周邊農戶紛紛效倣,帶動了周邊村屯土地整合,掀起了一輪“小塊並大塊”耕地整治的熱潮,加快了土地流轉的步伐。
“老百姓只有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會踏踏實實地跟著政府幹。”馬山縣委常委、副縣長黃子江説,馬山縣在多年的扶貧工作中,根據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多種扶貧模式。通過一些成功模式的示範效應,提升了貧困戶發展産業的信心和決心,最終起到了輻射周邊發展的作用。
馬山縣除“小都百模式”“巴更模式”“喬利街三隊模式”外,還有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的“弄拉模式”、打民族牌種致富花的“古朗模式”、化零為整返鄉就業的“東龍模式”。馬山縣因地制宜的扶貧舉措,激發了農民渴求致富奔小康的熱情,為確保9.4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面脫貧,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