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從三岸窯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瓷器。
市民生活的“閒情逸致”
這兩條設計別致的龍窯,燒出了怎樣的瓷器?
考古人員展示了琳瑯滿目的瓷器——罐、缸、碗、擂缽、碟、壺、杯、盆、煙斗、匣缽……這些瓷器造型樸實,多施青釉,瓷胎則有粗有細。
其中幾件瓷器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一是一個青釉的瓷秤砣,重約2公斤,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跡,估計是委託窯主燒制秤砣的商號名字。二是一隻褐色釉的醬油壺,細頸圓腹,壺嘴呈S形,記者了解到,這個款式到了民國時期還在沿用。三是一個黃褐色的佛頭,拳頭大小,嘴角含笑,神態安詳,估計也是有人委託窯主燒制的。
這些五花八門的器具,似乎在説明當時的南寧人生活平靜殷實,還有不少閒情逸致。
瓷器或曾遠銷越南
拂去泥沙露出真容,這批出土瓷器多少有些瑕疵,有些施釉不均勻,有些燒變了形,有些疊燒時被粘在一起,但仍然難掩其美麗。考古人員解釋説,這實際上是窯址的“廢品堆”——合格的産品早已被運走銷往各地,殘次品則棄之一旁。
“廢品堆”已如此壯觀,可以推測銷售出去的産品數量之龐大。記者查閱史料,由於南寧一帶缺少優質瓷土,目前出土的瓷器大多數沒有景德鎮或北流陶瓷那樣半透明、質感細潔,再加上使用的是土産青料,釉色發黃、發灰甚至發黑,成品並不出眾。但由於南寧瓷器産量大、價格相對低廉,作為民間用瓷,仍然廣受歡迎。
南寧的古窯絕大多數沿江而建,有其原因:取水、取土方便;裝船運輸也方便。明清時期,南寧就是左右江的商品集散地,與滇、黔、川等地互通船隻,還憑藉水路交通優勢,“水陸並進交趾(今越南)”。可想而知,南寧出産的大量瓷器,也曾沿著水路南下,或曾遠銷越南。
三岸窯址考古發掘,是為配合邕寧水利樞紐工程水淹區而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在不久的將來,這座窯址將隱藏于水下,淹沒在時空長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