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岸窯址目前已經發掘了兩座龍窯,這座窯室長30米,寬2~6米。
考古專家在南寧又發現4座古窯址
南寧古窯址再現明清市井生活
依江而建的“工廠”,晝時白煙蔽日,夜時火光沖天,成摞的罐、碗、壺、杯運向不遠處的碼頭……這個場景也許正發生在明清時期的南寧城。近日,廣西考古專家對三岸窯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進展,出土了大量瓷器,為明清時期南寧人的“吃穿用度”情況提供了可靠佐證
“擋火墻”設計別致
三岸窯址,位於南寧市三岸村一隊附近的邕江右岸,窯址依山坡而建。12月22日,記者冒雨來到窯址遺址。
“經過調查與勘探,確認這裡共有4座龍窯,目前已經發掘了兩座”,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覃芳告訴記者,這兩座龍窯的長度、寬度不一,一座窯室長30米,寬2~6米,另一座長18.7米,寬2.4~4.8米。龍窯呈中間大、兩頭窄的長橢圓形。
什麼叫龍窯?它是一種長條形的窯,依斜坡由低到高向上建造,在最低處的火塘中燒柴,熱力可以向上傳導到最高處的窯尾。考古人員發現,兩座龍窯均為多次使用,年代可能在明代至清晚期。現存的主體窯室應該是明代建造的,設計成“分室式”,中間砌了擋火墻,窯室兩側設有投柴孔。
這個擋火墻的設計,在明代相當少見。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鄭超雄介紹説:“擋火墻可以隔離煙灰,讓熱力緩緩經過每一間窯室,保持足夠的窯溫,燒出來的瓷器更堅固更好看。”這個設計,能使龍窯的溫度達到1200℃以上,這個高溫使窯床底部和兩側的泥土也被燒融,形成玻璃化凝結的“窯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