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外出務工家庭
距離感和愧疚感無時不在
受訪者:徐先生
每天從工地回到集體宿舍,47歲的徐先生都習慣性地看看時間,尋思一下該不該給家裏打電話。徐先生的老家在浙江金華,如果把它換算成一個具體的數字,那就是與南寧市的距離大約為1800公里。
去年上半年,徐先生接下了南寧市一個建築工地的項目,又繼續像候鳥一樣起飛、降落,暫時停留在南寧市五象新區的某個地點。這樣的日子,已經連續10多年了,10多年來,徐先生能跟父親見面的時間,真的是“掐著指頭都能算出來。”“我們這一行,幹一年,就是盼著春節能回家一趟,平時的大節小節,沒辦法。”徐先生説,父親今年已經72歲了,跟絕大多數農村人一樣,在老家由兒子、媳婦養老,而身為家中老大,徐先生自然而然地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哪有項目就得往哪走。“我爸身子骨還算好,就是心臟有點毛病,每天都要準時服用藥物來維持,好在藥物不算貴,每個月的開支在150元左右。”徐先生説,現在家裏經濟條件慢慢好起來了,所以每次徐先生給父親打電話,都在電話裏千叮囑萬叮囑“想吃啥就説,想買啥就買”。徐先生覺得,自己不在父親身邊,那種愧疚感無處不在。
徐先生的母親10多年前突發疾病,就這麼過世了。想起來他也很唏噓,那會兒自己身在母親旁邊,陪著她走過了最後一段日子,但是10多年前家裏經濟不好,母親沒享受到好的生活;如今時過境遷,大家日子好過了,母親卻享受不上了。“我們這年齡啊,最怕的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徐先生覺得很無奈。
每逢佳節,徐先生除了在工地上跟工人埋頭幹活,就只能是給遠方的父親打打電話。“現在都説交通發達了,來往便利了,我們以前回一趟老家,坐火車到金華就得24個小時,現在動車10個小時就能到。”但是,交通的發達並不能改變父親身邊那個位置的空缺,徐先生明白這種距離感和愧疚感無時不在。不過,像大多數外出務工的人一樣,他們也只能選擇這樣繼續生活。
|